经济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务资讯 > 经济资讯

每周商务动态2025年第31期

时间:2025-11-26 来源:武汉市商务发展促进中心

政策发布】

1.财政部等: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812日财政部会同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符合条件的贷款可享受贴息政策。据悉,该方案是中央层面首次聚焦消费领域、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出台的贷款贴息政策。根据方案,对符合条件的服务业经营主体给予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的财政贴息支持,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单户享受的最高贴息金额1万元。相关条件包括,由经办银行向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发放;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公开发布之日(2025316日)至20251231日期间签订贷款合同且相关贷款资金发放至经营主体;贷款资金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等。(国际商报)

商务视野

1.“十五五”期间应紧盯三大重点领域,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十五五”规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肩负着两大关键使命,一是在2035GDP2020年实际翻一番,从总量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二是在2035年经济达到高质量发展水平,从质量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在“十五五”时期抓紧抓实三大重点领域,加力推进各项工作。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至新高度

我国科技创新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很多领域与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创新本质上就是“新新不已”,只有不断推进才能跟上创新的步伐。“十五五”期间应力争科技创新创出新高度,大幅缩小与世界高标准的差距,同时在领先领域增强优势。

一是要突破目前的科技瓶颈。关键在高制程芯片、航空发动机、工业软件、高档数控机床、前沿生物与基础新材料等科技领域。这些年来美国禁止高制程芯片出口我国,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效应已众所周知,更是今后我国与美国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AI领域进行竞争的关键所在。航空发动机瓶颈对于我国C919等大型民用航空飞机和军用飞机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取得突破也势在必行。工业软件和高档数控机床制约我国高端装备的水平,又是今后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是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必要突破点。前沿生物技术和基础新材料关乎我国目前相对落后的生物制造和新材料产业的今后崛起,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也须取得突破。

二是要在接近于美国水平的领域加快追赶。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6G、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物联网或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是重点。尤其是AI大模型技术,是今后国际竞争的关键,其赋能于各个产业将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也将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运行生态和社会发展面貌,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DeepSeek的出现,我国在这一领域与美国的差距已大幅缩小,但由于在高制程芯片方面仍然落后并被禁,加之美国和其他国家也都在加快发展,消除这一差距仍然任务艰巨,追赶的步伐绝不可松懈。物联网是另一关键,在我国已研究开发多年,但实际应用仍未广泛展开,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应在2030年前尽快缩小差距,切实加快我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三是要巩固和扩大领先领域优势。这些领域包括稀土精炼、新能源、新能源汽车、5G、无人机、高铁、造船等。在稀土领域,最近我国稀土出口对美国军工和电子信息产业也产生瓶颈效应,从而大幅提升我国在与美国贸易战中的谈判地位,超出预期,令人振奋。但应警觉到,优势地位是不断变化的,持续扩大才是上策,稀土精炼技术的不断改进至关重要。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我国的领先地位已遭到欧美等国家的强烈抵制,也受到挑战,市场竞争将愈演愈烈,也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保证在市场竞争中继续走在前列。在无人机领域,无人机作为一种集现代航空技术、遥控技术、通信技术、导航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航空器,将是今后全球技术竞争的又一关键领域,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保持目前的领先地位。

为实现这三项目标,“十五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将研发费用占GDP比重从目前的2.7%提升至3.2%;要加强原创性和基础研究,同时加快原创和基础研究成果产品化、商业化的步伐;要加速培养科技人才,尤其是AI相关的专业人才;要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新兴产业发展要扬长避短

目前,我国将新兴产业分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九大未来产业两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社会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高端装备、民用航空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主要出于孕育萌发阶段,具有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产业;九大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和新型储能产业。

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还有加快兴起的空间。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13%以上,“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十五五”期间这一占比应加快提升,争取在2030年超过20%尤其应加快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我国相对落后的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民用航空产业。

九大未来产业要加大力度地提前布局,这将决定我国在2035年及更长时期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对比必须要有足够的前瞻性。九大未来产业中,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和新型储能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已经开始,我国人形机器人和新型储能已占先机,生成式人工智能随DeepSeek的崛起与美国的差距已大幅缩小,生物制造与世界领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其他未来产业各国都在探索阶段,其中量子信息以构建全球范围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体系为目标,虽短期应用仍然有限,但在将来的重要性绝不可轻视。

在我国现阶段,新兴产业还应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这方面应该补齐短板。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服务行业,虽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产品的转化,对产业现代化的意义重大。按照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行业分类,生产性服务业分为10个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包括研发设计、金融、批发与贸易、信息咨询、物流配送、检验检测、租赁和商品服务、通用航空、仓储和邮政快递、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的GDP占比,2024年我国为31.4%,而美国和欧盟分别是48%40%,相比之下差距很大。同时,我国生产性服务进口很多,占服务贸易进口的绝大部分,说明与制造业供过于求的情况相反,是供不应求的。所以,我国应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来发展,争取在“十五五”期间将其GDP占比提升至35%以上,并促其向现代化水平大幅升级。

宏观经济结构平衡见实效

促使宏观经济结构朝平衡方向进行实际合理的调整,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初衷之一。“十五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宏观平衡,不是在现有水平上的平衡,而是在更高水平上的平衡;不是被动性的平衡,而是应因新经济时代的主动性平衡;不是为平衡而平衡的理论性平衡,而是符合经济发展实际要求的现实性平衡;不是对标于他国的绝对性平衡,而是考虑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相对和适度性平衡。因此,如何平衡,平衡的重心、标准和程度都需要深度谋划。

第一,总供需平衡。即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压力增大,特别是通胀低迷,消费通胀率在零左右,工业通胀率则深度为负,根本原因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失衡,总供给严重大于总需求。“十五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达目标是将整体通胀水平,或GDP平减指数拉回到正常区间。为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善总供需平衡,大幅降低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程度。总供需平衡要求不但创造新需求,而且减少旧供给,任务无疑是艰巨的。发挥“两新”政策效能,既创造新的流量需求,又减少旧的存量供给,这是快速改善总供需关系的有效良方和必由之路。有人认为这只会产生短期效果,更新和换新后效果就会消失。但目前我国工业设备和消费品存量中的很多在质量上与现代化标准仍有很大差距,如城镇居民住房中的40%以上仍是年代久远的非商品房,更新和换新可以也应该轮番地进行,犹如棚户区改造完后危旧房改造、再“老破小”改造、又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到涵盖更广的旧房改造。这将持续性地产生经济刺激效果,长远而言又将促使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朝现代化方向“新新不已”,“十五五”期间应在这方面加速推进。

第二,总供给结构平衡。2024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GDP占比分别为6.8%36.5%56.7%。过去40年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占比虽大幅下降,但与发达经济体分别低于5%25%相比仍然很高;第三产业比重虽已超过55%,与发达经济体多在70%以上比较仍然很低。所以,“十五五”期间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加服务业的GDP占比势在必然。消费性服务业方面,教育、养老托育、医疗健康、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产业的增长空间仍很广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养生、家政服务等产业潜力依然可观。生产性服务业,将是今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发展服务业不应走得过快,不应以工业下降为代价。就服务业而言,规模和GDP占比都应提升,但“十五五”期间不宜超过61%,而对工业来说,GDP占比应降低,但“十五五”期间应保持在26%以上,规模则要继续扩大。也就是说,工业总量仍要增长,而且是中高速增长,其中新兴产业更要实现双位数增长,传统工业占比也不应过快地下降。

第三,总需求结构平衡。2024年我国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货物及服务出口-货物及服务进口)分别占GDP56.6%40.1%3.3%从内需看,即消费和资本形成来看,消费虽已占主导地位,但GDP占比刚超过55%,与发达经济体70%以上相比仍有相当的距离;资本形成占比40%,仍然较高。从外需看,净出口在GDP占比一度降到2%以下,但近几年又回升至2.5%以上,比很多国家要高。所以“十五五”期间总需求结构平衡,一是要内、外需平衡,要加大内需比重。鉴于美国对我国贸易打压不断,减轻我国对外需和外循环的依赖,增强内需和内循环,将是必然方向。二是内需中消费和投资之间平衡,应加大消费比重。要扩大服务性消费,与供给端加快服务业发展相对应;要重点提高中低层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些居民的消费倾向最高;要提升消费档次,促进消费价格回升。但与供给端相同,在此方向上步伐也要控制。应该认识到,要保持工业大国的地位,离不开资本形成支撑,所以增强消费不应以资本形成下降为代价。就“十五五”期间而言,两个占比不应超过61%和低于36%须看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仍有很大的扩张空间。应抓住新兴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机遇,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相关基础设施领域,包括芯片工厂、5G/6G基站、大数据中心、算力中心、机器人工厂、通信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络等;新能源产业及相关基础设施领域,包括清洁能源(光伏、风能、核能和水利)工厂及设施、新能源汽车工厂、充电桩、超高压输电网络等;新型交通运输领域,如跨省大运河、数字化机场和港口、超导电动悬浮列车等。固定资产投资虽GDP占比降低但总量仍应增长,而且是中高速增长,在新兴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更要实现双位数增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廖群)

2.机场商业,为何与市区商业截然不同?

在小红书上,有关新加坡樟宜机场(SIN)、迪拜国际机场(DXB)、北海道新千岁机场(CTS)等海外机场商业区的笔记,主要聚焦迷人的景致、便捷的购物、近人的服务等。似乎,机场商业与市区商业的内在逻辑并无二致,场景打造与服务内容都是为吸引人。

而透过表象触及本质,基于消费者视角,你可以随时去逛商场,但你不会随时去逛机场;人们逛机场商业区的前提,是先要途经那里,再乘坐飞机。以下,我们就来聊聊机场商业。

①航空枢纽,商业与流量共生。在很多全球飞客的心中,SINDXB、多哈哈马德机场(DOH)、东京羽田国际机场(HND)、香港国际机场(HKG)、巴黎戴高乐机场(CDG)等,服务、贵宾厅及商业区,不仅领先中国内地机场,在全球机场中亦可名列前茅。

如单看航班数量与客流量级,以上部分机场并不及上海浦东国际机场(PVG)、广州白云国际机场(CAN)这两座已跻身全球十大繁忙机场的中国内地机场。而进一步梳理数据,则会发现,这些拥有高品质商业区的机场,都是国际航班数量&国际旅客规模超过中国内地机场的世界级航空枢纽港。简而言之,全球顶级机场商业区的运营品质与品牌级次,与该机场的国际航班数量与国际旅客量级正相关。因为,国际航班的高价机票,本身就是有效筛选高净值人群的过滤器;汇聚国际航班的机场,也就是全球高净值客群的聚集地。那么,这些机场内的免税店,及毗邻商务舱及头等舱乘客休息区的奢侈品专卖店,自然是不愁客人与销量。

回望2019年之前,上海的两座机场组合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PEK)等,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港,拥有海量的国际航班。当时,经济正处于上行期的长虹气势、保持增长的国外旅客入境人数、叠加国内旅客出境游的火热,持续推升内地机场商业的繁荣。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口罩期间国际航班与国际旅客流量断崖式锐减,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国内地机场的商业区一片萧条,机场营收也几乎从巅峰跌落至深谷,如上海机场集团疫情3年期间总亏损额近60亿元。终于,熬过了口罩时期。自2023年起,中国航空出行迅速恢复,国际航班量也不断回升,PVGSHACAN等中国内地航空枢纽港,整体业绩实现了翻身,商业区也持续迎来高量级品牌入驻的高潮。以上海的两座机场为例,SHA2号航站楼内一线品牌大道,已经聚齐了HermèsLouis VuittonGucciCartier等,高奢品牌含量直逼市区核心商圈的顶奢商场。PVG的国内混流区,则有Max MaraMONCLER等高奢品牌,并设有日上免税店;在T2国际出发区,还有蓝瓶咖啡、O'MILLSWolfgang Puck、一风堂等品质餐饮。这两座机场不仅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吞吐量也接近口罩前同期水准,机场商业区也再现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随着中国内地各大航空枢纽港的国际航班数量与国际旅客规模日益上升,嗅觉灵敏的国际一线品牌也纷纷登场,选择逆势加码机场店。如Hermès,已在CAN亮出围挡;而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SZX)HermèsLouis VuittonDIORGucci等顶奢品牌,也已相继露出新店围挡或正式开业。

②二线城市,机场商业怎么卷。先说两个案例。天津本身就拥有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SN)」,即便自PKX投用后,从天津出港的国际航线被压缩至不足10条。如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津西站城市航站楼的出现,目的必然是吸引更多从天津出发的国内旅客。那么,既无足够国际航线、又被周边更高量级机场全方位虹吸流量、2024年全年客流在国内仅排名第25位的TSN,机场连续多年的亏损,场内相对冷清的商业区,也就可想而知了。还有「重庆江北国际机场(CKG)」,今年暑期以来的周客流量持续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HGH)、昆明长水国际机场(KMG)、西安咸阳国际机场(XIY)超过,是同期国内头部机场中周客流增速最低的机场。而回看2024年,全年客流排排名国内第7位的CKG,也是去年国内十大繁忙机场中客流增速最低的机场。

二线城市的机场基于市场需求与政策框架,如何尽可能卷流量?上策,有本土的航空公司。如在青岛,山东航空与青岛航空主打的青岛至首尔国际航线,是中国内地通往东北亚的首条国际航空快线,青岛也进一步成为以国际航线串联日本与韩国的日韩门户。类似的还有四川航空与CTU、厦门航空与厦门高崎国际机场(XMN)等,这些本土航空公司以所在城市机场为主运营枢纽,既加厚了机场航线资源,也有效推升了机场客流吞吐量。中策,争航空公司的基地。如武汉的WUH,是中国最大3家航空公司即中国国际航空(国航)、中国东方航空(东航)、中国南方航空的重要运营基地(南航);截至20254月,WUH的运营航线210条,其中的国际及地区航线20条。特别是东航,是WUH最大的航空公司基地,管理着37架波音737-800型客机,是中部地区机队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略有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武汉位居国中的地理区位,东航武汉公司并未配备大型远程宽体客机。下策,做航线的中转机场。譬如WUH,自2025年以来持续发力,不仅启幕了紧邻机场航站楼、可作为免费中转住宿双酒店的「皇冠假日酒店&假日酒店」;还推出了备受旅客好评的中转乘客礼遇,如免费城市微旅行、免费礼品及餐饮消费券等。得益于积极的策略,WUH正在打破武汉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限制,加强通南北、连全球的中转区位优势。2024年,WUH口岸出入境流量已居中部之首,成为中部首个年客流突破3000万人次机场;进入2025年,WUH不仅已登顶中部机场流量王,领先优势更是持续扩大。

③机场商业,市区联动新趋势。时下,国内零售市场的内卷化趋势,逐渐从市区的大小商场,蔓延到远郊的机场商业。而机场营运方,既要直面高铁的持续冲击,也要倾力与域内其他机场围绕航线话语权争夺流量入口;还要分出心神,与国内外商业品牌加强沟通,甚至要与市区商场频繁互动。于是,国内部分机场的营运方,开始转变思路,他们越来越倾向引入更为专业的营运团队,或与知名的商业地产营运商合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早年参与SHA航站楼管理的香港机场管理局,代表性的2号航站楼不仅硬件品质与服务细节深得人心,十多年来核心阵容持续强化的品牌矩阵,也成就了迄今中国内地奢品阵容最强的机场商业。于2025年新落成XIYT5航站楼,则由华润万象生活负责商业营运,也是首个MIX AIR产品线,西安也由此成为华润万象生活旗下商业产品线布局最齐全的城市,没有之一。在武汉,WUH正与更多航空公司开展深度合作;且顺应城市商业迭代焕新的时代机遇,也与瑞安新天地、北京华联(SKP)、武商集团等多家深耕武汉的商业营运商加强合作与互动,共同促进机场与市区商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如果说一线城市的国际枢纽型机场,是可代表中国形象的国门;那么二线城市的区域枢纽型机场,则可视为体现城市形象的城门。说到根本,一座机场商业区的优劣,不仅与该机场的航线数量与旅客规模紧密相关,更是反映所在城市综合实力、商业氛围与营商环境的一面镜子;而流量,其实只是各方全力以赴之后的水到渠成。(新商业LAB

3.告别内卷式竞争,阿那亚如何打造IP实现逆风翻盘?

如今,当想你的风吹遍全国的各个角落,游客们也逐渐反感并叫停想你的风别吹了。门票打折陷入恶性循环、特色小镇沦为空城、旅游行业整体过剩等,种种迹象揭示了当前我国文旅行业深陷同质化泥潭。

①跳出“全客群”陷阱,精准锚定北京中产圈层。传统的全客群营销策略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缺乏个性化特征,易陷入价格战的无效竞争中,因此进军细分人群赛道是阿那亚转型第一步。创始人马寅将阿那亚核心受众定位在北京中产阶级。这类群体有着收入高、工作节奏快、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渴望缓解压力等特征,因此,有着“躲避人间热闹处”寓意的阿那亚契合了北京中产阶级的旅游需求。

②占据互联网风口,抢先布局数字媒体矩阵。早在2012年,阿那亚便搭建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平台运营账号,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进行品牌营销。媒体内容运营能力强化了阿那亚的品牌建设,传统的地产项目被包装成有着“诗和远方”意境的网红打卡地。2015年,建筑师董功为阿那亚打造的“孤独图书馆”建筑,凭借“一条”媒体为其拍摄的名为《全世界最孤独的图书馆》短视频火爆全网,形成现象级旅游地标。视频吸引了7亿次的网络点击,一年55万人次到访,每日人流量最高超过2000人。原本无人问津的阿那亚爆冷出圈,也迅速乘上这股“东风”,迎来翻盘转机。随着文旅产业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APP、小程序等数字工具成为提升文旅服务、升级运营模式的主要手段。2019年阿那亚官方APP和小程序上线,并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客户需求和项目,对数字工具功能不断扩展,涵盖住宿、班车、超市、家具、餐厅、活动等功能模块,成为第一个开发APP的文旅地产项目。不同于传统地产行业执着于“卷”高成本打造硬件配套设施,媒体破圈是阿那亚跳出传统营销方式实现翻盘的关键一步。运营团队利用自媒体红利,以极低成本实现品牌声量的指数级增长,将阿那亚由地产项目塑造成全国知名的文化符号和网红IP,逐渐扭转烂尾颓势。

③领跑服务品质赛道,构筑用户信任根基。突破传统的房地产交易商业模式,阿那亚将服务生态融入发展基因,构建了以用户服务为本位的行业范式。接手阿那亚项目后不久,创始人马寅便组建了业主群,针对业主在群里提出的任何问题,他提出“十分钟内有响应,24小时内有解决方案”的服务原则,挽救了早期业主集体退房的失控局面。疫情期间,文旅行业整体深受冲击,此时的阿那亚也并未停止脚步。在不影响人们生活和度假的情况下,马寅团队冷静下来认真整合用户的建议和需求,以长期主义的目光投入大量成本抢工升级改造园区设施,将服务做到用心和极致。例如,施工团队将音乐喷泉广场周围的台阶推平,形成一个完全平整的广场,解决了安全隐患。此外,他们还重新新增木制座椅,方便家长陪同孩子玩乐时可以休息放松。

④深耕精神需求沃土,升维地产价值逻辑。“精神乌托邦”“文艺青年的朝圣地”“理想生活的海边城市”,这些评价构成了阿那亚的形象印记。当消费需求从“功能满足”转向“情感共振”,文旅地产的运营模式也随之发生转变,阿那亚从地产开发转向打造高品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战略转变,塑造了行业标杆。“人生可以更美”是阿那亚价值观的集中表达。传统的地产项目满足用户住房上的单一物质需求,而阿那亚却利用物理空间,在情感和精神两方面实现了升维。戏剧节、音乐节、签售会、演唱会等文化活动,孕育了社区的文化灵魂,使得同频的人在此产生情感共鸣,也让阿那亚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目前,阿那亚社群中已产生了包括话剧群、跑步群、马术群、民艺群、诗社群、风筝冲浪群、投资群等在内的各类兴趣小组。社群运营的成功极大提升了阿那亚的复购率和口碑,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阿那亚的房产销售中,有超过80%的客户是通过老业主推荐而来。

从昔日萧条荒芜的海边一隅到如今项目向全国各地拓展,阿那亚真正迎来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辉煌时刻。其逆风翻盘的内核,正是以用户需求为原点,通过自媒体内容破圈、服务细节具身化、社区生态情感化,构建起文化IP——用户运营——精神满足的正向循环生态。在文旅地产的内卷化竞争中,唯有回归内容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方能真正实现从卖房卖生活的范式跃迁。(上海华略智库)

商务动态

1.武汉25名精英店长出征全国店长大赛总决赛

2025813日下午,第九届全国商贸服务业店长大赛总决赛武汉市代表队出征仪式在武汉市总工会12楼会议室举行。来自武商、中百、汉商三大商业集团的25名精英队员整装待发,即将奔赴石家庄,参加15日至17日举行的总决赛,与全国优秀技能人才同台竞技。参赛选手代表满怀信心地表示,经过充分的备赛训练与科学心理调整,全体队员已准备就绪,定将在赛场全力以赴,力争实现自我突破与团队荣誉的双重目标。(武汉商业总会)

他山之石

1.上海:第六届上海小吃节暨夏季美食狂欢节精彩启幕

第六届上海小吃节暨夏季美食狂欢节于88日晚精彩启幕。本届小吃节以“纳四方好物,品海派文化”为主题,通过1个主会场、若干分会场、相关品牌餐饮企业的线下网点和线上共同举办。通过“1+N+X”的模式,以主会场为爆点,集中展示、宣传造势、以点带面,串连起整个小吃节活动。本届小吃节的主会场活动以特色小吃为核心,叠加上海礼物、优县良品、厨艺展示、啤酒嘉年华,今年还特别新增了外贸优品板块,共六大板块。①深挖夜间经济潜力,释放消费新动能。本次活动聚焦夜间促消费活动,加强商旅文体食联动,弘扬海派文化,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的夜间消费新场景、释放夜间消费潜力。消费者在品美食、尝美酒、购好物的同时还能享受到申茂国旅、52Ding、造梦师、CitySpace舞蹈工作室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②强化多维度联动,构建协同办节生态。一是与长三角乃至全国联动。汇聚各地优质风物资源,同时特别纳入我国台湾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产。二是文旅商体展联动。本次活动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进一步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吸引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链接旅游出行、做热票根经济。三是与全市商户联动。本次主场活动后,还会分阶段、分时段在相关区推出分会场活动,在全市相关小吃企业的部分线下网点和线上平台推出各类促销活动;③助力内外贸一体化,拓宽市场联动渠道。为了更好应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贸环境,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今年的活动特别设立了“外贸优品”板块,让广大消费者一次性能购买到全球的高品质商品;④参与品牌云集荟萃,提供一站式消费体验。“特色小吃”板块,一众中华老字号与上海老字号企业携绝活而来,将招牌美味悉数呈现,如城隍庙老上海葱油饼外酥里嫩;大富贵油墩子金黄酥脆咬出儿时记忆。“上海礼物”板块,每一件好物都藏着老上海的故事与新上海的巧思,如光明满元气烘焙产品、中国石化与蜂花联名礼盒等。“外贸优品”板块,阿根廷、巴西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38个国家馆牛羊肉及水产品冻品亮相。(上海商务)

2.成都:两个消费场景入选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

近日,成都宽窄巷子文化街区、R29社区生活空间案例双双入选《2024年度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①成都宽窄巷子文化街区,在千年文脉里生长的消费新业态。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老院落里的新故事。遵循“一院一景、一院一品”运营理念,严格筛选入驻商家,确保每家商铺在空间设计、业态特色和文化调性上既与街区风貌相融,又彰显独特个性。宽巷子聚焦“品川茶、尝川菜、赏川戏、体验川西民居”,还原老成都闲适生活;窄巷子以中西交融建筑风格承载多元业态;井巷子以砖墙媒介,再现城市历史风貌。产业生态的焕新实践。深耕首店经济,落地荣耀全球首家旗舰店、茶百道全球首家手作门店、李宁城市首家主题概念店、泡泡玛特全国首家景区旗舰店等一批首店品牌,为游客带来新鲜消费体验;推出首个“策展式零售”复合型空间品牌“宽厰KuanChǎng”,融合展览、零售、体验于一体,以“主题展览+沉浸式消费”打破传统商业边界。同时,构建全时消费场景,优化街区现有餐饮、茶咖啡、文创零售、酒吧、酒店、花车等业态,持续培育夜间消费经济;R29社区生活空间,把美好生活搬进“家门口”。R29社区生活空间位于锦江区核心住宅区,周边1公里有超10万常住人口,覆盖“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全年龄段人群。项目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居民需求牵引、企业资源联营”的思路,运用“社区商业+”理念和24小时全天候服务理念,打造集美学、商业与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社区空间。这里集纳了便民生活服务中心、综合政务服务中心、24小时共享健身房、24小时共享自习室、共享会议室、儿童游乐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艺术路演区、茶咖服务区九大服务场景,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办公、运动、社交、亲子、文娱等高质量服务体验。在这里,居民只需10元就能在“共享健身房”享受两小时运动时间;扫码预约便可以在明亮舒适的“共享办公室”办公;上班没时间办证,下班后可在自助机上方便办理;带小孩的老年人,可以放心地把小朋友安排到游乐室,然后享受按摩、义诊等服务……不仅如此,街道还通过政企联合,不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主题市集、品牌快闪店、主题运动等活动,为居民带来丰富多元的高品质体验。(成都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