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连锁经营协会
第14期2023年6月
资讯导读
一、资讯解读
二、行业热点
三、谊品生鲜的转折年
四、抢食便利店:早晚餐“卷入”售卖机
五、生鲜电商大变局:不再内卷、各自“保命”
六、盒马侯毅:硬折扣店未来会取代超市大卖场
七、盒马永辉互偷师,下沉之争进入“漫长的季节”
八、预制菜能打破叮咚买菜的前置仓亏损“魔咒”?
九、区域社区生鲜店谋变:本社生鲜入局“会员店”
十、将时鲜做成预制菜,会是中国农村的新机遇吗?
十一、一边撤城,一边上市,生鲜零售的“冰”与“火”
资讯 解 读
一、谊品生鲜的转折年
作者认为,作为连锁社区生鲜头部品牌,谊品生鲜从此前高速扩张发展到如今调改主营业态、关店止损,背后原因至少涉及商业模式、经营能力、内部组织等方面。相比较之前的社区生鲜赛道来说,折扣店的资本关注度较高,谊品生鲜将部分门店改为折扣店,既是业务试水,也有可能推动整合并购。
二、抢食便利店:早晚餐“卷入”售卖机
零售业是一个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扩展新模式的行业,但并非所有技术进步都能够催生新的、广受欢迎的零售模式。也只有在资本撤离后,仍能独立生存、自负盈亏的企业,才可能是真正健康的商业模式。无人零售更多是充当线下零售的补充,只有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型,无人零售才有生存的空间。
三、生鲜电商大变局:不再内卷、各自“保命”
当前,生鲜电商企业突围的方向包括差异化竞争、打造自有品牌、经营预制菜等方面,站在生鲜行业的角度来看,重归行业逻辑、运营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打造,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四、盒马侯毅:硬折扣店未来会取代超市大卖场
折扣店是超市发展中的创新业态,其创新性是建立在可持续向顾客提供低价格商品的经营体系,以及建立可持续的竞争战略上。在行业周期困境下,折扣店逐渐成为超市大卖场转型探索的新选择,也是基于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观察和对行业趋势的判断。
五、盒马永辉互偷师,下沉之争进入“漫长的季节”
当下的两种零售模式存在着微妙处境:一面是新零售引领者盒马对补齐供应链能力的如饥似渴,一面是传统商超永辉不惜巨亏推进数字化转型,两家都走到了需要向对方学习的深水区。胜负不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未来都将回归商业和零售的本质。
六、预制菜能打破叮咚买菜的前置仓亏损“魔咒”?
对叮咚买菜来说,随着预制菜板块规模的扩大、经验的增长以及供应链的完善,预制菜将是盈利的。接下来如何获得更广泛的用户,弥补前置仓的窟窿,扩大订单量,持续降本增效,则是一场长期的拉锯战。
七、区域社区生鲜店谋变:本社生鲜入局“会员店”
作为生鲜行业付费制会员店模式的首创者,本社生鲜创始人认为门店自身的盈利能力是第一要务。如何通过管理等手段提高门店坪效和商品品效,如何以门店为中心做好增量,如何提高与顾客接触的频率并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是本社生鲜主要思考的方向。
八、将时鲜做成预制菜,会是中国农村的新机遇吗?
预制菜最大的门槛并不在于技术,原料、选品、风味和供应链能力,才是拉开差距的地方。“时令菜”的鲜度决定了它的成色和口感,将时令蔬菜做成“预制菜”,就是超市零售企业拉开差距的体现。
九、一边撤城,一边上市,生鲜零售的“冰”与“火”
目前,整个生鲜零售行业的重心已经完成了从追求规模到追求盈利的转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前置仓模式的叮咚买菜,还是店仓一体化模式的盒马,都要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注重成本控制,提升盈利能力。只有在不断优化产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才能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行业 热 点
-
5月CPI同比下涨0.2%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
天虹:2022自有品牌销售额占比近10%
近日,天虹股份与投资者进行了一次电话会议。目前,天虹持续深耕超市数字化,形成极速达+次日达+全国配业务矩阵,已上线京东到家、美团等第三方平台,目前超市到家销售额占超市比例已超20%。自有品牌2022销售额同比增长11%,销售额占比近10%。购物中心业态方面,天虹今年计划开设3-4家购物中心,主要集中在公司优势区域华南区和华中2区。
-
永旺日本将侧重关注自有品牌
近日,永旺日本在其2021至2025财年的中期管理计划中,表示将侧重关注自有品牌,并加大投入。2022财年自有品牌整体销售额将达1.3万亿日元,其中,TOPVALU(特慧优)同比增长10%,达到9千亿日元,创历史新高。其表现强劲被认为是受到了21财年开始的“价格冻结宣言”所推动。
-
盒马成立可持续发展部
6月5日获悉,盒马宣布正式成立可持续发展部,盒马联合创始人、可持续发展部负责人沈丽表示,盒马今年将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供应链作为核心议题,探索并推动全链路可持续升级。
在生态农业方面,盒马与IFAW(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共同打造的零碳护象蜂蜜不仅帮助农民增收,也间接缓解了农民需要夜间进山割胶而造成的人象冲突。零碳护象蜂蜜在全国盒马门店上架,盒马会从每瓶蜂蜜的销售所得中拿出10元钱,支持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包括通过生态友好果木种植代替橡胶、架设光伏发电设备等项目,来中和生产过程中的碳排。
-
ALDI奥乐齐在上海将开第44家门店
6月7日,ALDI奥乐齐宣布松江开元地中海店将于6月10日开业。2019年6月7日,ALDI奥乐齐在上海开设首批门店,目前ALDI奥乐齐已在上海开设43家门店,覆盖黄浦、普陀、徐汇、静安、浦东等13个区。当松江开元地中海店开业后,ALDI奥乐齐在中国门店数将达到44家,规模不断扩大。
-
全国首家!美特好外卖超市·山西大排档盛大开业
近日,美特好外卖超市·山西大排档在山西省太原市盛大开业。该门店融合包装商品、三餐食材、大排档、4R(即食、即烹、即热、即配)预制菜商品于一体,为太原市民打造超市+餐饮+外卖的全新购物场景。这也为当前困境中的的传统超市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
全家试水开卖预制菜
近日,据界面新闻报道,上海全家便利店专为预制菜设立7层冷柜,展示泰式咖喱鸡、黑椒牛肉面、三虾拌面、西冷牛排等预制菜产品。2021年底,全家开始测试预制菜,选择城市内相对人流量较大的住宅型商圈门店,产品数量从5-6个SKU,发展到目前的即食、即热、即烹三个分类约50个SKU。
-
三只松鼠进军社区零食店,首批门店将于近期开业
6月5日,三只松鼠举行线上业绩说明会。三只松鼠董事长、总经理章燎源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透露,将基于“全国化品牌、核心品类自有供应链以及全品类拓展经验”的优势,探索并落地一批定位于自有品牌的社区零食店,首店已于6月1日开启内测,第一批店将于近期逐步开业。据悉,此举是基于对休闲食品行业的研究与量贩零食赛道的洞察,三只松鼠判断以社区为单元、提供质高价优零食类产品的家庭消费场景即将成为新一轮需求并持续成为主流。
谊品生鲜的转折年
第三只眼看零售
一系列关店、转型变动背后,谊品生鲜怎么了?近两年来,谊品生鲜再度引起业界讨论。北京、合肥、蚌埠等地出现闭店,指向战略收缩和止损减压两种可能,背后关系到谊品生鲜经营实况及生存空间。重庆地区多家门店改为谊品批发部,弱化生鲜品类,相当于改换赛道、放弃原有核心竞争力,综合来看影响更大。
谊品生鲜无疑处于关键性转折期。其中有两个重要时间点,一是变动当下。未能全面盈利,背靠机构融资等因素,使得持续扩大经营规模、优化利润表现,仍然是悬在谊品生鲜头上的剑。上述调整能否推动谊品生鲜达成预期,其影响力已经不限于经营性试错,更有可能涉及存亡之本。例如有供应商表示,谊品生鲜总部合肥区域门店高峰期有120家,现存80家,闭店幅度达三分之一,对营收体量的影响幅度不小。
二是变动酝酿之初。作为连锁社区生鲜头部品牌,谊品生鲜从此前高速扩张发展到如今调改主营业态、关店止损,背后原因至少涉及商业模式、经营能力、内部组织等方面。《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2021年前后是目前可知的变化点,谊品生鲜内部将此前称道的“门店合伙制”改为加盟模式是其中主要变量。
理清谊品生鲜经营全貌,探究背后原因即成为理解谊品生鲜的关键。而事关行业发展的本质性因素在于,谊品生鲜以生鲜折扣店业态起家,售卖价格较低的民生商品是其引流要素。表象之下,谊品生鲜究竟是靠资本输血,从而低毛利、乃至负毛利销售商品来运营折扣店业态,还是真正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搭配品类规划,跑通折扣店模式?
在资本市场热衷投资生鲜店等零售赛道时,上述因素或许不会影响企业生存。只要企业能够成功上市,资方得以顺利退出,企业也有可能在规模化之后再行考虑盈利。但当前资本市场遇冷已成现实,上述打法已然难以支撑输血型企业生存。竞争加剧之下,企业难免进退两难。
一、经营实况
梳理谊品生鲜近几年动向,调改、收缩的特征明显。
调改主要体现在推出多种店型和改造主力店型谊品生鲜这两个方面。《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谊品现存品牌有谊品活着的菜、谊品生鲜、谊品生鲜折扣店(老版)、谊品小店、谊品批发部以及谊品到家6种。而谊品生鲜创始人江建飞于2021年开出的“俭字牌鲜肉铺”猪肉专门店,在谊品总部最新发出的旗下尚存商超品牌统计里,并未纳入其中。
谊品活着的菜、谊品生鲜、谊品生鲜折扣店(老版)可以看作是谊品生鲜的逐步升级系列,主要升级了品牌形象、品类结构、生鲜品质和数字化等方面。在此轮关店之前,其门店数约在1500家左右。
谊品小店、谊品批发部以及谊品到家属于谊品在社区生鲜业态之外的其他尝试。谊品小店属于B2B生意,主要通过翻牌夫妻老婆店运营;谊品到家是通过到店自提模式运营的团购业务,与呆萝卜类似;谊品批发部是谊品最新推出的折扣店业态,与当前重庆市场上发展较快的条马批发部相似度极高。
在上述店型试水过程中,首批出现大规模关停的业态是谊品到家业务。其高峰期共进驻25座城市,计划开出5万个自提点。但在2021年初,谊品到家开始接连撤城,并于2021年7月撤掉了位于杭州的研发运营中心,目前业务基本处于关停状态。
“当时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橙心优选、谊品到家四家在合肥抢市场,价格战是主要打法。谊品到家经营会出现1元供货的商品5毛就卖,鸡蛋9.9元一板,蔬菜几元钱一斤到晚上一分钱就卖这种情况。亏损严重,导致关停,例如芜湖开城一个月就突然叫停,不少供应商堵仓库大门要求结算账款、退还保证金。”一位供应商回忆称。
现阶段关店的主要业态是谊品生鲜门店。据业内人士透露,类似于蚌埠这种关店22家的状况,应属于总部决策,选择关停运营城市业务;合肥市场上的关店则属于加盟商不干,闭店止损。
“谊品2022年开始尝试加盟业务,目前基本又全部改回了直营。应该是加盟店亏损,加盟商不愿意干了。目前留存的都是直营店。”一位合肥市场供应商透露称。
除了门店整体亏损,谊品生鲜的单店营收并未随着门店调改而增加,甚至不少门店相比2021年之前,有明显下降。
一位原谊品生鲜店长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以前经营状况最好的时候,谊品生鲜单店日销可以做到5万多,后来就下降到2万-3万元之间。现阶段前台毛利大概在10个点,后台毛利有5到6个点。其中销售排名前十的鸡蛋、米面粮油等品类,毛利基本不超过10个点。”
有零售高管对此评价称,按照商业逻辑测算,谊品生鲜门店至少需要做到日销2.6万元,毛利保持在23%左右,才有可能实现单店盈亏平衡。如果按照上述营收数据估算,谊品生鲜门店很难盈利。
二、变动诱因
谊品生鲜发展至今,模式打法、经营策略、组织机制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组织机制调整是导致谊品生鲜门店经营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
依靠生鲜折扣店模式起家,谊品生鲜在发展初期由于商品价格竞争力高,加上创始团队的永辉生鲜经营背景,得以迅速发展,并获得美团龙珠资本、今日资本、腾讯等资本加持。自此,通过全国扩张做大规模也是谊品生鲜的发展路径,图谋上市也为谊品生鲜创造了更多想象空间。
但是,资本市场变化,生鲜业态渠道竞争加剧等因素,使得谊品生鲜的规模化发展路径受限,出现业务关停、门店收缩。
一位原谊品生鲜中层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2021年是谊品生鲜发展过程中的转折年。盈利要求提升是一大变化,谊品生鲜也进行了一系列内部调整。在他看来,这是谊品门店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多有员工不认可相关调整。
调整之一是谊品生鲜将逐步取消门店合伙制。合伙制是谊品生鲜初期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家门店由总部出资60%,另外40%由店长投入10万,各个课长投入2万-8万元不等开出。随后按照股权比例分红。据了解,当时谊品生鲜的部分店长月薪可以达到2万元,但后期招聘的店长月薪只有5千元。
“之前团队的模式比较好,店长、员工都是合伙人,大家以主人翁意识参与进来,所以门店有竞争力,营运标准好,爆品突出全部陈列出来了。后期模式就变了,可能老板觉得店长赚太多钱,所以不分红了。这也导致后期人员缩减、频繁更换店长。团队散了,爆品推动运力不足,经营业绩开始下滑。”一位原谊品生鲜员工表示。
同时,为了推动内部反腐,防止采购收受回扣,谊品生鲜曾在内部推动采购换岗制,即相关人员担任采购原则上不能超过一年,一年后需要调岗。上述员工认为,频繁更换采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品竞争力。
一位熟悉谊品生鲜的采购表示,谊品生鲜早期的爆品打造的确为其拉来不少客流,同时创造销售。但现在来看,低毛利吸客已经成为主要打法。
不过,也有熟悉谊品生鲜的业内人士表示,谊品不做门店合伙制,是为了使股权架构更清晰,把门店收回来为上市做准备。不仅仅是为了压缩成本。
2021年是谊品股权频繁变更的一年。当年9月开始,包括今日资本、腾讯、钟鼎资本在内的11位股东悉数退出谊品生鲜母公司重庆谊品弘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于2021年6月在香港成立的私人股份有限公司YI PIN HONG Limited入股谊品,成为重庆谊品弘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股东。
这样一来,谊品生鲜的股权架构“清爽”很多:由一家香港注册的公司持有100%重庆谊品弘科技有限公司,同时,下设若干个股权清晰的子公司。谊品生鲜早期一位投资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谊品这是为红筹上市做准备。
三、调改之后
目前来看,关闭亏损门店、试水折扣店是谊品生鲜主要动作。业界对此褒贬不一。
赞同者认为,关店可以理解,降低亏损压力有利于谊品生鲜轻装上市。至少从目前来看,谊品生鲜的经营基本盘还在。如果谊品生鲜后期持续升级供应链,真正通过提升效率降低商品成本,仍然有可能在社区生鲜赛道中跑出来。
“比如说,谊品生鲜现在的基地直采SKU数占比应该在50%-60%左右,直采规模占比约为70%。不过,谊品的基地直采准确说应该是基地直发,这和基地定制种植不一样。以谊品生鲜当前体量,如果真正发力基地种植,就有成长空间。”一位零售高管评价称。
但是,持负面看法者表示,从谊品生鲜重庆部分门店改为谊品批发部就能看出,弱化生鲜品类,容易使谊品丧失核心竞争力。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条马批发部之前的开店策略可以说是贴着谊品生鲜开店,通过“一件也批发”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虽然条马批发部不卖生鲜,但它抢夺了谊品生鲜门店中的标品生意。考虑到谊品生鲜的生鲜毛利较低,如果标品生意被瓜分,即大幅度影响利润表现。
“谊品为了对抗条马批发部冲击,才被迫开出谊品批发部。包括商品、价格、陈列,几乎和条马批发部一模一样。但从目前门店来看,他们没有发挥出折扣店的精髓,又放弃了生鲜品类。到底下一步要怎么做,他们自己人也不一定很清楚。”一位重庆当地零售企业负责人表示。
另外,有关注谊品的投资人向《第三只眼看零售》评价称,“也有可能存在资方要求。毕竟资本需要退出渠道。相比较社区生鲜店来说,折扣店的资本关注度较高,谊品将部分门店改为折扣店,既是业务试水,也有可能推动整合并购。”
抢食便利店:早晚餐“卷入”售卖机
灵兽
一、早晚餐“卷入”售卖机
吃早餐,你会选择实体门店,还是选择智能售卖机?无疑,既可以堂食又可以外带的实体门店更具优势,在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或早餐店,总是人头攒动。但售卖预制菜、早餐、小吃等智能售卖机却鲜有排队的现象。这种大概率要失败的“商业模式”在一些核心城市上演。
最近,在北京的一些地铁站内,出现了几台售卖早晚餐的智能售卖机。消费者可以在机器上挑选商品,扫描二维码付款后,选择加热后即刻食用,或者直接带走。《灵兽》在十里河地铁站发现,目前该机器仅有羊杂汤和玉米的选品,价格分别为12元和9元。售卖机上印着“早餐晚餐都在这”、“早上上班带走,在办公室加热即食”、“晚上下班带走,为第二天准备早餐”等广告语,可见,运营商明显已经有了明确的运营方向和市场定位。
据售卖机运营商透露,截至4月底,在国贸等地铁站共投放了10个零售柜,如果试运营阶段反馈良好,计划将会进一步扩大运营范围。
不止是北京地铁站,在深圳湖贝等地铁站点,也出现了名为“菜和鲜预制菜”的冷藏柜。实际上,地铁站并不是预制菜自助售卖机的唯一出现地点。在居民小区、写字楼、学校、医院、高铁站等人流量密集的场所,这两年陆续出现预制菜、早晚餐、小吃等售卖机。
如过去无人零售的热潮一般,自助售卖机的出现引起了一些品牌的注意。去年,食品企业双汇就已经在多场景尝试了这种模式。此外,乐肴居、福迪宝、莱克食品等速冻食品企业,以及广州酒家等也已经跟进。目前看来,预制菜自助售卖机的使用场景正在逐渐向地铁站等公共场所扩展。
然而,多位无人零售的从业者对《灵兽》表示,社区、地铁站等销售还有待消费习惯培养,相对封闭环境的场景销售有可能盈利。
与所有无人零售的生意类似,预制菜售卖机玩家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自营模式,这通常需要背靠大型知名企业或预制菜创业项目,运营预制菜自助售卖机业务,其背后需要有强大的预制菜供应链管理和运营管理能力。例如,三全推出无人零售机“三全鲜食”,瞄准白领午餐市场,以写字楼鲜食售卖机的形式立足,仅在北京和上海的销售网点已经达到了1000多个;另外,双汇已经将微波即时系列产品“啵啵袋系列”通过售卖机进行售卖,在学校、亿元、景区、高铁站等多地试点。在疫情期间,也吃到大波“红利”。
第二种,是招商加盟模式,其中品牌方负责产品研发、提供设备和产品配送等服务。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宣传投入低、风险较小、回报较高,场景多样,因此,很容易吸引那些想要小本创业的投资者加盟。
两种商业模式各有优劣,对于拥有供应链和运营能力的品牌和企业来说,选择自营模式的更多,而对于小本创业者和初创公司来说,大多以加盟模式进入。不论选择哪种模式,运营预制菜自助售卖机的核心是,低投入的单点运营。如果企业大规模布点,成本将随网点增加而增加。也只有当达到一定规模,规模效应显现,成本才会明显下降。
但事实是,至今也鲜有运营商能够实现规模化盈利。对一些品牌商而言,预制菜、早晚餐等的智能售卖更多起到的是宣传作用。尤其对售卖早晚餐的智能售卖机而言,其运营场景更是受限,尤其是在便利店、早餐店、社区超市等深入社区和商业街、写字楼的当下,早晚餐售卖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只有在相对封闭空间或无竞争对手时,早晚餐智能售卖机才有生存空间。
二、这是一门好生意?
5年前,亚马逊的无人零售店Amazon Go诞生,霎时间引发了资本市场的热烈追逐。第2年,无人货架、自动售货机、无人便利店这三大细分市场在一众资本大佬们的助攻下跑马圈地。然而,短板迅速彻底暴露,仅200天的时间,无人零售的天堂一跃而下,成了深渊。
尽管无人零售在早期遭遇挫折,但几年后,由于新冠疫情,让这个模式再次走上了发展的“风口”。
与前一次的站姿不同,这一次更多是生产企业或是品牌直接布局。品牌的目的是绕过中间渠道,直接面向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相同的是,在它们各自的商业计划中,依然可以看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影响力”的动机。的确,无人零售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人工结算、加热和服务,自然节省了人工成本,同时还能实现7*24小时的服务,更远大的野望是还能充当互联网入口。
预制菜顺势进入无人零售“风口”,再深究其背后的原因,无非是有两大动机:
其一,相比开设一家预制菜门店或加盟一家预制菜品牌门店,要投入数万元到二三十万元的较大投资,预制菜自助售卖机的投资要少很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下,自然会吸引了不少创业者。
其二,虽然预制菜行业表面如日中天,但在消费者市场中,它的步伐始终沉重。从舌尖英雄和贾国龙功夫菜的暂时“败北”,揭示了消费者对预制菜产品的普遍质疑。然而,如果有一个低成本,无需大量人力物力,又能与消费者更近距离接触的零售终端场景,预制菜企业显然会愿意下水试试。
尽管如此,预制菜售卖机的发展也必定面临诸多挑战。总体而言,仍脱离不了零售行业的一些基本规律:
首先,无人零售终端作为零售渠道的一部分,和其他零售终端一样,同样遵循“规模定律”:购买的数量越大,成本就越低,企业的利润就越丰厚。但预制菜售卖机数量有限,规模小,销售量更是低落,因此无法体现规模效应。
一位无人零售的业内人士向《灵兽》透露,这个想法其实不错,但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解释说,甚至连单独投资矿泉水无人售卖机的利润都难以维系,更不用说预制菜。
其次,售卖机模式仅能替代收银和保安等简单职务,连补货和清洁等任务都难以完成。而预制菜售卖机对硬件的要求更高,不仅需要配备冷冻柜、微波炉等设备,普通的智能柜并不能满足需求,更需要解决复杂的供应链构建和区域管理问题。
“预制菜售卖机运营的重要性在于,冷藏储存和冷链运输,售卖机的维护成本,预制菜的保质期和周转周期,利润的支撑点,需要找到其中可盈利的模型。”上述无人零售业内人士表示。
而精准的投放,加上精确的消费者教育活动,再加上初期的投资者烧资金,以及预制菜工业客户的基础盈利点,或许,才有可能构建出一个可行的模型。但想做到这一点,几乎不太可能,因为可替代性太强,具有竞争力的其他业态门店“多如牛毛”。
三、无人零售困境
无人零售曾迅速崛起,也迅速陨落,并长久寂静。因为被资本高度看好的无人零售,最终未能证明其独立生存的能力。这种快速降温的现象被业内归因于资本的过度推动,实际上,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更可能的解释是,至少在当时的阶段,无人零售以销售渠道为主的商业模式存在漏洞。
无人零售更多是充当线下零售的补充,但观察整个线下零售行业,普遍存在盈利能力不足的情况。
《灵兽》在对比13家上市超市公司过去三年的财报数据发现,只有家家悦和红旗连锁的营收实现了连续增长,而且增幅也从以往的10%以上缩水到5%左右。相比之下,其余11家公司的营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步步高和人人乐的营收下滑幅度最为显著,接近50%。
而在净利润方面,红旗连锁、三江购物和新华都在这段期间维持了稳定的盈利水平。剩余的超市公司大多都遭受了净利润的下滑,亏损现象十分常见。在这其中,永辉超市和步步高的净利润下滑幅度最为突出。
受电商和各种新型零售渠道冲击的线下实体零售,整个都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甚至无法保证稳定的收益,无人零售就更难独善其身。
此外,无人零售将其亏损原因归咎于人力成本,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全局问题尚未完全暴露。如前所述,尽管部分人工成本可能已经省去,但新产生的技术成本,以及由于缺乏规模效应而引发的高昂采购成本,也同样构成了问题。何况,预制菜售卖机比起普通自助机和无人货架,成本更高,尤其是机柜的制造和运营费用。
在利润较低的情况下,每个线下网点销售的商品收入有限,很难覆盖企业所需要支付的各类制造、技术、分布、运营等多元化的成本。
因此,仅仅依靠预制菜售卖机的业务,想要实现自负盈亏,并非易事,即使是由品牌商、生产型企业亲自参与布局,结果也不容乐观。同时,对于贸然入场的创业者,他们最终可能面临与果小美、猩便利、便利购同样的结局。
其实,零售业是一个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扩展新模式的行业,但并非所有技术进步都能够催生新的、广受欢迎的零售模式。也只有在资本撤离后,仍能独立生存、自负盈亏的企业,才可能是真正健康的商业模式。
生鲜电商大变局:不再内卷、各自“保命”
一刻商业
2020年,在一场“互联网重塑产业”的主题对话中,今日资本创始人兼总裁徐新曾提到过这样一段话:“电商还有最后一个堡垒就是生鲜。电商占社会零售销售总额只有10%,那90%就是生鲜,所以未来得生鲜者得天下。”
徐新说出这句话的背景是,过去十几年,生鲜电商赛道拥有潜力巨大的商业成长空间,早已是市场共识——高盛也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有近一半的生鲜食品和快消品将在网上购买。
为了抢夺生鲜电商市场,数十家创业公司和互联网巨头相继进入这条赛道,资本市场也曾一片火热,大把大把热钱涌入。这带来了复杂、激烈的行业战局:以京东、天猫为代表的平台电商,以叮咚买菜为代表的前置仓,以盒马、永辉为代表的仓店一体,以多多买菜、兴盛优选等为代表的社区团购,以及由传统超市转型而来的线上销售,目前仍然处于乱战之中。
2023年,竞争依然存在。只不过,从最近的行业动态来看,这些玩家在加速分化。今年5月,生鲜电商赛道的玩家们各有变动:有人选择了后撤,也有人决意向前,他们姿态不同,但统一的一点是,面向未来,所有玩家都还在继续寻找突围的机会,比起烧钱,他们今年的目标是“保命”。而当资本退潮,市场冷静,生鲜电商赛道的“大逃杀”还在继续。
一、头部玩家们各寻生路
相比增长,“求生”才是生鲜电商企业当今的第一要务。5月22日,叮咚买菜发布公告称,出于降本增效的考虑,重庆和成都的前置仓业务将被暂停。此前叮咚买菜已经撤出了厦门和天津等城市。
2019年以来,叮咚买菜4年时间已经亏损123亿元。在不能建立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前提下,川渝等地区的继续烧钱也没有太多意义,调整在所难免。上海地区已经实现盈利,叮咚从业绩不佳的城市抽身,攥紧拳头发力华东市场,或许是一个更现实的选择。
在区域事业部溃败和控制成本诉求之外,竞争对手环伺才是压垮叮咚买菜对外扩张的那根稻草——多多买菜、盒马、美团优选,都在挤压叮咚买菜的市场空间,这些企业背后站着拼多多、阿里和美团,它们的资金和流量,是叮咚买菜难以企及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叮咚这样的“中厂”在变,阿里等大厂也在求变。5月24日,淘菜菜官方微信公众号“淘菜菜超市”宣布,淘菜菜将与淘鲜达合并,更名为淘宝买菜。淘菜菜的社区团购模式(优惠自提)将和淘鲜达的即时零售模式(1小时到家),合二为一。
今年4月,原本掌握着淘宝天猫全部商家资源的产业中心,被拆分为三大行业发展部门。其中的行业发展3部整合了大淘宝的本地零售板块,包括天猫超市、淘菜菜、淘鲜达和食品生鲜等等,由天猫超市负责人刘一曼负责。各个业务单元直面市场,分工自然也更加明确。
在各自的细分赛道,淘菜菜和淘鲜达虽然耕耘多年,但都不具备绝对优势。淘菜菜主打优惠价廉,竞争对手主要是美团优选和多多买菜;淘鲜达定位即时快速,要直面叮咚买菜和京东到家。两者结合,显然有利于避免流量分散,降本提效,增强竞争力。
虽然这有“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但在生鲜电商模式尚未跑通,市场格局仍未成型的情况下,“淘宝买菜”的出现利大于弊。至少它可以降低用户认知成本,用统一的入口来培养用户心智,提高淘系用户的转化率——或许在目前,这比“单干”要靠谱得多。
单说流量“入口”,聚合各类场景的美团自然具备优势。但是在生鲜电商上,它也卷不动了。今年5月,美团优选宣布开启新一轮调整,以省区制替代大区制。省区负责人将拥有运营决策权,但也要自负盈亏;此前一个月,美团优选还进行了管理层调整,正式取消客户体验部,业务规模较小的西北大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也被拆分。
调整背后,是美团的刀刃向内。一方面,通过组织改革,美团希望美团优选能提高业务的垂直度和灵活度,重塑行业竞争力;另外一方面,美团斩向自己的大公司病,也是在回应人员冗余、责任不清等问题,期待减少资源的重复浪费。
2022年全年,包括美团优选在内的新业务板块累计亏损达到284亿元人民币。对于美团优选这样的亏损大户,或许美团依然有耐心。但在宏观环境的变化下,这样的耐心注定也是有限的——尤其是面对拼多多等对手的猛烈竞争。
据国内媒体报道,2022年,美团优选和多多买菜都定下了GMV达到2500亿元的目标,结果双双折戟。但是多多买菜完成了约1800亿元GMV的业绩,而美团优选仅实现目标的一半。在业务运营和组织架构激烈变化背后,美团方面的焦虑已经无法掩饰。
在一众企业的收缩背后,略显不同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作为“1+6+N”组织改革中“N”的存在,盒马有望率先上市。5月18日,阿里发布财报,宣布启动执行盒马的上市流程,预计将在未来6到12个月内完成。虽然盒马不能简单定义为一家“生鲜企业”,但是它的调整,也足以折射出人们对生鲜行业的思考。
盒马起步于2015年,从最早的盒马鲜生店、到盒马MINI、盒马邻里、盒马X会员店……5年左右的时间,盒马布局了超过10种业态,不同类型的用户盒马也都尝试过了。在生鲜这块生意上,盒马早期也选择了“舍命狂飙”,四处开店。但这种势头,近年来已经被打住了。在业务上,目前盒马以1+3模式为主,即盒马鲜生+盒马X会员店、盒马邻里和生鲜奥莱,更有的放矢;在财务上,告别试错之后的盒马愈发重视财务管理,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也在通过闭店裁员等途径控制成本。
盒马CEO侯毅曾明确表示,“新零售不是一个烧钱模式。”虽然不能用生鲜行业来为盒马简单定位,但道理基本是一样的。盒马在去年4季度和今年1季度,已经连续两个月实现了盈利,上市有望。但是它如今的收缩和精细化运营,无疑也印证了一点:光靠“烧钱”,是搞不定生鲜电商的。
二、生鲜电商急转弯
生鲜电商企业以前并非这种姿态。几年前行业的主旋律是“得生鲜者得天下”。不仅从业者看好生鲜电商,资本也对生鲜电商的未来故事深信不疑。一方面,生鲜电商的渗透率极低,前景巨大;另外一方面,买菜是一种日常行为,自带电商行业求之若渴的高频刚需属性。谁能够掌握这个流量入口,谁就掌握了引流其他生意的法宝。
在资本加持下,前置仓、店仓一体和社区自提等模式雨后春笋般涌现。遗憾的是,至今它们都未能证明,自己是更好的模式。原因在于,买菜生意跟电商、社交等场景截然不同。产地销地批发—商超农贸市场—B端客户和C端用户之间的这张网,至今运营了几十年,庞大且成熟。电商带来的价格和体验不具备颠覆性——烧了几年钱,生鲜电商市占率仅有3%,传统渠道份额仍超70%。
换言之,烧钱补贴、快速扩张主导的行业洗牌-寡头垄断-换取超额利润的逻辑跑不通。这导致了资本市场逐渐变得冷清,同时一些从业者也意识到,生鲜电商的商业模式是块硬骨头。
2019年,盒马创始人侯毅曾对80个前置仓进行了测试,发现这种模式除了“快”几乎没有任何优势。与此同时,前置仓还受场地、选品、客单价的限制,对订单量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在重资产运营的模式,成本只会居高不下。事实上,另一家做前置仓的生鲜电商企业每日优鲜,已经在去年7月份倒下。倒下之前,它曾是行业头部玩家。
其他模式也有自己的难题:比如店仓一体的盒马。受消费能力限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像上海一样可以开多家店。对于三四线城市价格敏感、时间充足、逛菜市场等同于逛街的消费者而言,电商对生鲜加持几乎是一种画蛇添足,用价格去买时间和便捷,显然是不划算的。
疫情后的商超物流复苏,撕下了生鲜行业的最后一张遮羞布。疫情结束以后,用户重归线下商超等场景,社区团购需求下降。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生鲜电商的利润被摊薄,用价格战保流量的现实意义已经不大。
总结来看,在互联网大厂本身都在降本增效的前提下,“未来故事”既找不到资本买单,又很难寻到消费者变现,那么业务收缩是难免的。退一万步讲,为了避免每日优鲜这样的故事再度上演,行业也变得愈发得冷静。
三、生鲜玩家,投身未来战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相比去年四季度的-2.7%,回升明显。消费复苏按下“加速键”,“烟火气”正在加快回归。仅以餐饮消费为例,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就增长13.9%。消费复苏,这对于生鲜电商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但是如今不同于十年前。包括生鲜电商在内,任何一个行业恐怕都不能再看“大盘”来实现自己的躺赢。企业更需要从细节和小处出发,挖掘和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这也意味着,继续留在这个赛道里的玩家们,需要更加理智地思考模式问题,并积极求变。
生鲜电商的核心问题,是商业模式难以跑通,或者说“烧钱却难以盈利”的问题。求变的第一个思路,就是押注利润率更高,变现周期更短的新业务,比如预制菜。
2022年,以预制菜为主的自有品牌商品在叮咚买菜的GMV占比为16%;到了今年一季度,该比重已经上升至19%。在外界看来,叮咚买菜难言“上岸”,加码预制菜无疑是一个机会;无独有偶,5月盒马也对外宣布预制菜战略升级,并发起成立预制菜生态联盟。
与此同时,差异化竞争,仍将是生鲜电商企业突围的关键。在结束规模扩张以后,包括社区团购在内的一众生鲜业态,难免要走向同质化,这意味着价格竞争。价格竞争是一种零和博弈,空有市场份额,却没有利润空间。这对于急需扭亏为盈的生鲜电商企业或者生鲜电商品牌而言,几乎是无效的。
打造自有品牌,是眼下不少企业的选择。其一,自有品牌更容易吸引客户,进一步建立用户心智,并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提高现有流量的转换率和存留率;其二,自有品牌的成本更可控,价格空间更大,也有利于提高收入。盒马、多多买菜和叮咚等企业早有布局。
从“卖菜”向上游追溯到“种菜”,也是一些企业瞄准的方向。例如河鲜的安全性。鲈鱼是生鲜常见品类,仅叮咚一家的华东区域鲈鱼销量就在2万条上下。但是它很容易受到药品残留物的影响,包括叮咚在内,一些企业选择将水质监督等环节前置到上游生产环节。从源头在食品安全等属性上发力,这也有助于建立竞争优势。
生鲜行业转型,自然也离不开业务改革。这是最现实的。在规模扩张阶段,生鲜电商企业新设业务、招聘人员,如同喝水一样自然。但是现在行业的逻辑用“拼质”代替了“比量”,以前臃肿的结构或许就不再适用。无论是企业的组织还是人员,现在都应该集中向业务和科研领域投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也是增效所需。可以说,生鲜电商企业现在的调整,都是对当年横冲直撞的“补作业”。
规模扩张遮盖了很多问题,让人们一度觉得“要增长不要盈利”也没什么,或许现在是时候冷静冷静了。站在行业的角度来看,“断臂止血”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它只是给企业一个调整的机会。重归行业逻辑、运营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打造,才是今后的重点。
盒马侯毅:硬折扣店未来会取代超市大卖场
联商超市家
6月6日,盒马侯毅表示,硬折扣店不是泡沫,是零售真功夫,未来会取代超市大卖场。
一、折扣店的核心是商品和供应链
据侯毅透露,盒马已经开了20余家硬折扣店,目前已经实现了门店端的全面盈利,核心是商品极致低价,大概要做到大卖场的一半价格,去除掉供应链中所有的中间环节,毛利率15%;同时营运成本控制在10%,虽然挑战很大,但从盒马大半年的运营来看,10%应该能够做到。所以,硬折扣店不是泡沫,是零售真功夫。
谈及社区团购与硬折扣店的区别,侯毅表示,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社区团购的核心是渠道,讲模式效率;而折扣店的核心是商品和供应链,比拼的商品效率和差异化。目前,盒马奥莱店大致的坪效是大卖场的8-10倍,盒马从不关心美团和拼多多的社区团购。
谈及未来,侯毅表示,硬折扣店未来会取代超市大卖场,成为老百姓购生鲜的首选;社区团购没看清有什么未来,烧钱并不能够解决客户价值的问题,但是能够解决流量的问题,这不是商业,这是流量经营。
二、何为硬折扣店?
有专家区分两种折扣模式:“硬折扣类似于美国折扣店模式,通过减少SKU和运营成本,搭建垂直供应,推出Private Brand,从而降低渠道的零售价。软折扣则是通过销售尾货、压箱货、金融抵押品,以产品本身不足为由,实现超低价格,获得第一批客流。
消费者期待的硬折扣超市能满足:1、极高的自有产品比例;2、超过同类品牌货的超高性价比;3、SKU数量少但销量高;4、极致的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强调,折扣店不是一种仅销售低价格商品的零售业,而是超市发展中的创新业态。折扣店业态的创新性是建立在可持续向顾客提供低价格商品的经营体系,以及建立可持续的竞争战略上。
三、入局者仍在试水
侯毅之所以宣称硬折扣店将取代超市大卖场,其实也是基于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观察和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其实,在行业周期困境下,折扣店也逐渐成为超市大卖场转型探索的新选择。
2021年7月,家家悦在济宁开出首家折扣店;2021年8月,人人乐在深圳和天津开出2家折扣店;2021年10月,盒马首家生鲜奥莱开业;2021年11月,华冠在北京房山区开出首家折扣店;2022年8月,物美试水折扣店,首家美淘低调开业;2023年4月8日,冠超市宣布推出旗下折扣店品牌“冠派客”,首家门店在福州开业;2023年5月1日,甘肃新乐超市首家折扣店开业,500平的面积日销高达10万元……
从入局折扣店的连锁超市企业情况来看,都还处于试水和探索阶段,尚未有成熟模式出现。而在疫情三年中,以好特卖、比宜德、嗨特购、奥特乐等为代表的品牌折扣店,在资本助力下一路狂奔。不过,疫情消退的2023年至今,折扣店主流品牌还未有任何一家品牌有获得融资的消息传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消费赛都投资低迷;另一方面,折扣店品牌发展大多良好,已经形成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资金压力减少。
虽然没有新的融资,但折扣店在2023年的扩张依旧激进。比如,嗨特购仅仅在4月份就在全国各地开业30余家新店;奥特乐在4月份突破百店规模之后,开始向湖北和陕西发展;小象生活则在今年进军了安徽市场,在安庆、铜陵、阜阳等地筹开新店;折扣牛创始人马昕彤在奔赴山西、山东等考察当地市场后,也在朋友圈高调宣布将进军山西市场……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折扣店赛道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盒马永辉互偷师,下沉之争进入“漫长的季节”
降噪NoNoise
在北京南四环外一处居民区楼下,每天早上不到8点,一处小店门口总是挤满了等待开门的顾客。这家位于北京角门的盒马生鲜奥莱店,主要售卖来自盒马鲜生的临期商品。一些没有在盒马线下店售罄的商品,会在当晚送被至盒马奥莱店,次日再以超低折扣价售出。
和传统超市不同,大部分时间盒马奥莱店内都十分拥挤,人们摩肩擦踵,甚至比菜市场还要热闹。可以看到,不少老年人提前把商品放到购物车内,等打折时间一到就去买单。不少顾客频频抱怨,称店内商品摆放杂乱无章,价格也十分混乱。多数特价商品都要用“抢”的。
尽管购物体验颇为糟糕,但这种不起眼的社区小店模式,却为盒马带来了意外的增速空间。作为盒马的三大主要业态补充,奥莱店在降低生鲜制品损耗和周转的同时,也减少了门店的损耗和浪费。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盒马鲜生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5%,而盒马奥莱和盒马邻里的增速则高达555%。
新形势之下,奥莱业态在盒马的地位和定位都出现重大变化,盒马操盘手侯毅说,其作用性远远超今天的盒马鲜生和盒马X会员店。就在今年4月,盒马奥莱迎来了新的负责人——原永辉超市CEO李国。在永辉期间,李国最被外界认可的就是其供应链的超强管理能力,他的去职被解读为永辉内部在数字化转型方向上出现分歧。
这位行业关键人物的身份变动,恰好映照了当下两种零售模式的微妙处境:一面是新零售引领者盒马对补齐供应链能力的如饥似渴,一面是传统商超优等生永辉不惜巨亏推进数字化转型,两家都走到了需要向对方偷师的深水区。
人的流动让新零售和传统商超的这场争夺愈发复杂起来。永辉们也许并不具备互联网基因,但对盒马而言,想攻下广袤无垠的下沉市场,也充满变数。
一、永辉的阵痛
李国离职的这则重磅炸弹,把沉寂多时的永辉又重新拉回人们视野。
作为一家中国本土诞生的商超巨头,走在变革前端的永辉一直深得人心。2010年登陆A股上市后,永辉市值一度破千亿,此后几年风头无二。伴随着2015年后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当前置仓、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喷发之后,永辉等传统商超才突然意识到,零售的底层逻辑可能正在发生变化。
一个最直接的冲击是,2017年盒马鲜生横空出世。盒马打着新零售的旗帜,搞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用大海鲜和高大上的门店把人们重新拉回线下。到2018年,盒马全年开店88家,几乎以“每四天开一家店”的速度在全国各大城市攻城掠地。
也是在这一年,永辉的利润首次出现大跌,同比暴跌40.8%。为了不坐以待毙,永辉不得不孵化出“超级物种”、“永辉生活”等业态,开始了激进的对互联网模式的追赶。以“超级物种”为例,巅峰时期开店近90家,但如今店面只剩个位数。2019年“永辉mini”开店573家,到了2020年,新开店只有7家,闭店74家。mini店的持续关店证明了永辉“小店模式”探索的失败。
如果说新兴物种的尝试让永辉吃了激进的亏,可对固有业务的防守,永辉也不尽如人意。官方数据显示,永辉超市的门店数量自2019年到达高点1440家后就逐渐下滑,2020年减少18.6%,2021年再度减少7%,仅余1090家,三年来共关店388家。
巨亏之后,永辉很快便决定退回传统商超。2019年,李国从永辉执行副总裁升任永辉总裁,此后三年是永辉营收最高的三年,但毛利率已呈逐年下降趋势。2018-2021年期间,永辉超市营收从705.17亿元升至910.62亿元,但毛利率却从22.15%下滑至18.71%。2021年永辉首次遭遇39.4亿元净利润亏损。这一切,作为李国在任期间推动的重要项目,实属难咎其责,也是在这一年8月,李国申请辞去永辉超市CEO职务,转任永辉旗下供应链公司负责人。
不过2021年、2022年的连续两年亏损,对永辉来说未必是坏事。如果看财报中的亏损来源,这两年的亏损有“甩包袱”和“铺未来”的战略意图——一是降低了库存,二是加快了数字化建设。2021年永辉提出最新战略目标是做“全渠道数字化零售平台”。这样看,亏损有了“一次性计提”的意味。
作为商超行业最能“折腾”的企业,2021年永辉又开始向仓储超市转型。仓储业务最有竞争力的策略之一就是提供低价商品、赚钱靠会员费;但永辉的仓储业务在利润率很低的同时还要零会费,这不断拉高整体经营成本。永辉如何度过数字化转型的阵痛期,成为全行业都关注的事。
二、盒马奥莱能否拿下“五环外”?
困难的显然不只永辉。最近三年,国内大型商超纷纷撞上危机。如果留心这些公司财报就会发现,2022年上半年,17家商超上市公司中,营收和净利润实现正向增长的盈利企业只有3家。
反观盒马,更像一条八抓鱼,其已经先后尝试过十几种业态,面临的困境丝毫不比永辉轻松。下沉市场对盒马而言就是一次决心坚决而道路曲折的探索。其推出的“盒马邻里”项目就一度引发争议。据《晚点LatePost》报道,早在一年多前,在阿里内部就曾对该项目产生激烈分歧。
在2021年的一次媒体采访中,侯毅颇为自豪地将盒马鲜生、盒马X会员店、以及盒马邻里总结为盒马门店探索出的「三驾马车」。在侯的设想中,前两者负责一二线城市,而邻里则要攻克下沉市场。这与起初永辉的mini店定位颇为相似。据悉,2022年,盒马整体GMV在450亿左右;而2023年,这个目标被设定为1000亿,增速超过100%。这个极为激进的数字背后其实大有深意。
现实却是,以盒马邻里为代表的下沉市场项目上线后,盒马不断缩减成本,其各个方面的成本都要高于对手。作为「社区团购」业态的一种补充,盒马邻里东西并不便宜,也难言优质,导致大部分门店客流稀少,持续亏损,最终难逃大面积关店的结局。
希望为用户寻找到更极致的性价比,盒马奥莱诞生了。奥莱店最初定位更像是帮盒马鲜生处理临期商品、降低损耗的一个补充业态,但从近期一系列布局来看,奥莱店成为盒马主攻「五环外」的触角。
侯毅公开表示,自2023年起,“盒马奥莱”将作为品牌最重要的战略项目,没有之一,甚至喊出要比普通超市价格低一半的口号。这个时候,供应链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去年7月,据外媒报道,盒马鲜生正寻求新一轮4-5亿美元融资,投前估值约为60亿美元。这一数字比盒马估值高点已缩水40%,但融资仍进展缓慢。其背后,是新零售和新消费已进入退潮期。在资本爆发的2020年,新零售行业融资规模高达121.6亿元,同比增长69.4%。而到了2022年上半年,这一数字缩减为22亿元上下。到了今年,阿里巴巴集团确认,盒马筹备未来6个月到12个月内上市。
然而,永辉摸索失败的,盒马也并没有尝试成功。面对容错率更低的下沉市场,盒马的持续加码,也预示着其正逐步走入新零售的“深水区”。这个“深水区”,也是永辉们最为擅长的地方。
三、讲对方擅长的故事
2023年,融合成了零售行业的新命题。那个始于“将农贸市场搬进超市”的创业梦想的永辉,现在想要变成高大上的科技平台;那个想要用互联网颠覆零售的盒马,则老老实实讲起供应链制的故事。互联网和传统零售,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如此互相靠近。
走出低谷的永辉,开始看到数字化的曙光。根据永辉最新财报显示,2023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8.02亿元,环比2022年第四季度增长24.07%,归母净利润7.04亿元,同比增长40.24%。尽管线下销售放缓,但永辉的线上增长却可圈可点。线上业务,永辉超市2022年实现销售额159.36亿元,同比增长21.37%,占总收入比重为17.69%。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线上业务销售额达40.2亿元,客单价提升6%。
从市场份额变动来看,截至今年3月,永辉超市在中国零售市场占比达到5.7%,仅次于高鑫零售集团的7.8%,也高于沃尔玛集团的5.6%。
外部环境看,2022年中国生鲜规模超过5万亿,而线上比例仅占15%左右,生鲜电商的红利也尚未被完全释放。属于中国本土的零售公司的“长牛市”可能才刚刚开始。
在宣布主业态盒马鲜生已经实现盈利,“作为一个新零售业态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后,盒马奥莱为代表的下沉市场成为侯毅的下一个目标。他认为,盒马奥莱的作用远远超过今天盒马鲜生和盒马X会员店,奥莱店是真正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便宜价的好商品。
包括侯毅在内的盒马团队早已意识到,所谓的中产消费升级有多难持续,想获得更大的份额还需笼络更多人心。
放眼全世界,盒马对标的Costco——这家1976年成立于加州圣地亚哥、被芒格称为想“带进坟墓里的公司”,在穿越多个周期后,方才成为市值超2000亿美元的零售巨头。
回顾Costco的发家史,会发现其火爆背后离不开历史进程的推动。1980年代全球范围内先后爆发了第一、二次石油危机,油价两次暴涨导致美国经济低速增长停滞,通货膨胀加剧。深受危机影响的,是美国上亿规模的中产阶级。在经济停滞、物价膨胀的年代,他们必须寻找性价比更高的购物场所。Costco的前身,仓储批发卖场Price Club因此脱颖而出。这与盒马永辉们此刻面临的处境颇为相似。
人们曾总结Costco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方法。商业模式上,它注重细节,以用户为中心,实现成本可控化。更为重要的是,它掌握着全球制造业的供应链。这一切,也正是盒马永辉们的努力方向。
对盒马和永辉来说,他们的对手似乎只剩彼此。手握着广阔的线上空间和无尽的下沉市场,谁能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零售巨头还尚未可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未来都将回归商业和零售的本质。
漫长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预制菜能打破叮咚买菜的前置仓亏损“魔咒”?
鲸商
最近,有关“叮咚买菜即将退出川渝地区”的帖子在各大社交平台流传。叮咚买菜官方也给出了回应:“由于运营战略调整,川渝地区即将停止服务。”此时,距离叮咚买菜进入成都市场不过两年。
此次,非叮咚买菜第一次“战略性撤退”,多少也让业界担忧它会重蹈每日优鲜的覆辙。毕竟2022年5月时,叮咚买菜就停止了安徽宣城、滁州等地的服务,更早时间则从福建厦门、广东珠海等地撤出。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叮咚买菜正常运营的城市有25个。
今年以来,在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巨头,还有沃尔玛、大润发等各大连锁商超的混战下,各大生鲜电商平台都有不同程度的战略调整与撤退。这意味着生鲜电商在经过几轮洗牌后,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收缩还是扩张?前置仓能否盈利?争论仍在持续。
一、生鲜电商的“魔咒”难打破
在叮咚买菜最新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其GMV和营收下滑明显。其中,2023年Q1叮咚买菜GMV为54.52亿元,同比下降6.8%;总营收49.98亿元,同比下降8.2%。
关于此次业绩下滑的原因,叮咚买菜解释称,主要归咎于三个方面:疫情结束,2023年第一季度消费需求下降,相比之下2022年第一季度的消费需求过高;其次,受到 2022年撤出多个城市的不利影响;另外,减少使用补贴和折扣价格,导致GMV下降。
承压之下,叮咚买菜与其他大厂一样,开始降本增效。今年第一季度,叮咚买菜总运营成本和费用为50.433亿元,同比下降14.4%。因此,5月22日,叮咚买菜在App首页发布公告称,对川渝地区前置仓的运营进行调整,相关站点将停止配送服务。
其实,叮咚买菜在近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从2019年到2022年叮咚买菜净亏损分别为18.73亿元、31.77亿元、64.3亿元、8.14亿元。也就是说,这四年叮咚买菜累计亏损超123亿元。2022年第四季度,叮咚好不容易迎来首次季度盈利,但在2023年第一季度,又陷入了亏损。2023年第一季度,叮咚买菜净亏损5240万元,2022年同期净亏损4.774亿元。
此次撤城背后,不仅是叮咚买菜对于降本增效的考虑,更让备受争议的前置仓模式再次被搬上台面探讨。在销售环节,为确保产品能以最快、最新鲜、最小损耗率送到消费者手中,叮咚买菜选择搭建遍布城市内的微型站点,以及独立自营的骑手队伍,大幅提升生鲜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效率。
前置仓的优势,在于复购率高、规模大,确实是解决生鲜保存、冷链物流成本等痛点的有效途径。每日优鲜刚提出前置仓模式时,就获得腾讯、广信资本、元璟资本等诸多投资方的青睐。但前置仓模式的弊端也不容忽视,自建仓储造成的履约成本高,毛利率低,以及产品交付和仓库运营有关的费用问题,一直难以缓解。
因此,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品牌,长期处于亏损烧钱阶段。据统计,在国内生鲜电商领域中,88%的生鲜电商企业亏损,仅有4%的企业营收持平,只有1%的企业实现盈利。在每日优鲜倒下后,除了叮咚买菜备受瞩目,还有前置仓老玩家扑扑超市,新入局前置仓的玩家美团优选。
二、前置仓也有地域“魔咒”
早在2021年秋天,看中华南地区的叮咚买菜在厦门布局了30个前置仓,但很快又在2022年10月退出了厦门。此次撤离成都的叮咚买菜,目前仅保留了26座运营城市,相较于2021年的巅峰时期少了11座城市。撤离了华北、华南区域的叮咚买菜,选择退守大本营华东区域。
而叮咚前脚刚走,朴朴就尝试加大马力布局成都。有成都的用户向《鲸商》表示,近两年地铁的宣传语已经是“朴朴三十分钟快速超市提醒您”,并且近期朴朴的广告也很快就投放到多个小区门口。
没有大厂背景还采用前置仓模式的扑扑超市,自2016年成立以来经过了七轮融资,在全国拥有超300个前置仓。目前,朴朴超市的扩张仍主打稳中求进。
据媒体报道,从福建起家的朴朴,仅福州一市,朴朴就以约70%的市场渗透率,超越了渗透率约50%的永辉生活,数据显示,福州永辉到家的单量约3.4万-4万单/天,而朴朴的订单量约6-8万单/天。
朴朴虽未大面积尝试华东地区,但其应该不甘心只做华南地区。只是由于复杂的供应链、不同供应商利益纠纷、城市地推效果不同、品牌知名度、骑手配送服务等问题,福州样本暂时无法在华东等地复制。加上朴朴超市长期以“天天低价”的噱头吸引消费者,就无法做高溢价的品牌,冲击一线城市也会更有负担。
反之,叮咚买菜选择在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扩充前置仓模式,就是看中这些城市年轻消费者多、消费能力强、消费需求旺盛、生活节奏快等特点,即时零售刚好符合这部分消费需求。
除了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遍布全国的美团去年开始加大“闪电仓”(即美团前置仓)的招商力度,即由商家建仓,美团专注于帮助商家线上经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更精准的服务,以及履约配送服务。
美团闪电仓只做美团线上外卖业务(并非生鲜主营品类),但本质与其他前置仓模式一样,需要持续稳定的线上单量,才能盈利。不过美团闪电仓“背靠大树好乘凉”,且以华北地区为主战场,哪怕需要烧钱,也有美团可以背书。
包括美团在内,所有尝试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平台,想要盈利,无非三个方向:一是增加订单量,覆盖边际效益;二是选择人流量大,收入水平高,年轻人多的城市,仓点的“有效”密度;三是提高复购与客单价。
早前,盒马也曾尝试过前置仓模式,失败后转为仓店一体模式。盒马CEO侯毅还曾表示,“前置仓是伪命题,客单价上不去、损耗率下不来、毛利率难保证。”
三、前置仓的窟窿,预制菜还不够填
在开源层面,叮咚买菜把第二增长曲线的盈利目标放在了自有品牌和预制菜上。过去几年,叮咚买菜已推出“拳击虾”、“叮咚大满冠”、“蔡长青”、“保萝工坊”等多个自有预制菜品牌。主打小龙虾预制菜、火锅预制菜、家常卤味预制菜、预制烘焙等产品。
今年2月,叮咚买菜还在供应商生态峰会上宣布,平台预制菜目标规模将达到50亿元销售额,并面向全行业招募“预制菜合伙人”。可以看出,叮咚买菜在给前置仓减负,增加预制菜投入。
在叮咚买菜2023年一季度财报中,以预制菜为主的自有品牌商品已经占叮咚买菜整体GMV 的19%,其中自有品牌的用户渗透率已经提升至70%以上,自主品牌“蔡长青”目前月销量已经超过7000万。
梁昌霖也表示,预制菜板块目前是盈利的,并且随着预制菜板块规模的扩大、经验的增长以及供应链的完善,盈利能力会越来越强,“希望我们不但能够成为最大的预制菜公司,也能够成为最赚钱的预制菜公司。”
理想很丰满,现实中的叮咚吗菜仍需努力。毕竟在预制菜赛道,还有盒马、钱大妈、多多买菜等品牌环伺。
盒马早在2017年就切入预制菜赛道,截至今年5月,盒马全渠道预制菜品类月均在售达到1000多种。今年年初,盒马把自有品牌、预制菜和大进口部门新增为了一级部门。综合来看,在预制菜品类和资历上,盒马要略胜于叮咚买菜。
美团买菜也表示将不断加强与全国更多预制菜龙头品牌合作,深入开发定制商品,优化供应链,丰富平台的预制菜产品生态。
另一方面,叮咚买菜已对供应链环节进行多年探索,倘若转型供应链公司,做好上游货物,以及下游品牌建设,招商加盟,或许也是一条出路。拥有多年供应链管理经验的锅圈就是如此,通过加盟不断扩大版图。
对叮咚买菜来说,目前的前置仓业务不容乐观,预制菜这条后路已有了基本盘,还需深挖。接下来,如何获得更广泛的用户,弥补前置仓的窟窿,扩大订单量,持续降本增效,则是一场长期的拉锯战。
区域社区生鲜店谋变:本社生鲜入局“会员店”
灵兽
会员店业态的火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入局者。除了老牌的山姆会员店、Costco之外,盒马鲜生、物美、果蔬好、大润发等也都先后入局,甚至一些区域品牌也都投身其中。扎根湖南的本社生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小区门口的小Costco
前不久,本社生鲜付费会员制商店望洲府店正式在长沙开门纳客。这家门店也被周边消费者戏称为“小区门口的小Costco”。望洲府店为社区门店,其用户基本上就是小区的常住居民,也是经常到店的复购用户,对门店的经营价值毋庸置疑。本社生鲜CEO李福兵对《灵兽》表示,做会员店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持续为门店带来效益的忠实用户。
目前,本社生鲜会员折扣超市的SKU有3000个左右,经营的品类包括生鲜、冷食(冷冻冷藏冷鲜食品)、水果、零食以及部分日用品。
在李福兵看来,社区门店商品的竞争力,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精选适合中等偏上收入社区消费者的商品,区别于夫妻店、便利店、零食店的品质和价格,差异于夫妻店、便利店、零食店的品牌和品项;
二是,严选供应链,确保产品品质与成本优势。要确保本社生鲜的商品竞争价格指数保持在90%以下,敏感性一线产品一定要低于周边小业态。
从营业额的角度看,目前本社生鲜各门店在社区周边同类业态中基本上都处于优先地位。这与本社生鲜的经营理念息息相关——“成本定价,让利会员”,所以单店的毛利率不高。
为此,本社生鲜也在行业内首推6个“凡是”:凡是购买的商品,品质不好的,无条件退款;凡是购买的商品,不喜欢的,无条件退货;凡是同样商品高于周边超市价格的无条件退差价;凡是收银员收错钱的收错商品免费送;凡是投诉员工服务不好的,给与50元奖励;凡是年度会员年购物所省总金额低于会员费可退差价。
一方面,本社生鲜不断践行极简主义的经营原则来加强成本管控;另一方面,本社生鲜不断优化陈列提高坪效,不断优选品种提高品效。李福兵坦言,“会员模式是我们提供更好服务的一个门槛,希望有更多的社区居民享受到我们的会员服务。目前,会员店模式现在还在处于打磨之中。”
二、从生鲜切入
早在2018年11月29日,本社生鲜在长沙开出第一家社区生鲜店。第一家门店位于省委社区,面积300平方米,因为是单纯的社区店,所以门店突出蔬菜和肉果;第二家门店则选址在社区商业街的入口,同时在门店设置上进行了调整。在500多平方米的门店中开辟出100平左右的区域,融入了餐饮、烘焙等品类和业态。
李福兵将本社生鲜定义为,一家为社区消费者提供新鲜食材、日常美食及生活健康“三维服务”的一站式购物体验社区生活市集,并坚持食材“原生、原色、原味”的原则,倡导“自然、健康、简单”的生活方式。
直至今日,本社生鲜推出会员制折扣超市,亦是不断打磨店型和模式的过程。李福兵认为,做好会员店,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质价比高的商品,二是有温度的优质服务。“会员是我们的最尊贵用户,所以无论是产品品质、价格、服务,我们都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不断去升级优化。”
同时,对于自有品牌和重塑、改造供应链等,李福兵也都有自己的思考。“自有品牌开发是个漫长的过程,自有品牌是基于有足够多的终端去销售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成本降低。”李福兵表示,“我想我们在200家以上门店会去开发自有品牌。初期我们联合更多更好的服务商、供应商一起服务好客户。”
在李福兵看来,无论产地直采,还是重塑供应链、改造供应链,出发点都是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品质,方式可以多样化,但本质不能脱离效率两个字,纯粹玩概念的供应链没有意义。
作为生鲜行业付费制会员店模式的首创者,“既有先发优势,又有诸多的坑在等着我们,但我们更多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保持对零售的敬畏,对用户的敬畏,对产品的敬畏,才是我们有机会持续成长的优势所在。”李福兵称。
对于未来发展,李福兵也有清晰的规划:
一是,未来本社生鲜将采取“300平米社区仓店+100平米社区小店+30分钟极速达的模式”,打通线上线下融合的到店到家的闭环。
二是,立足长沙蜂窝式密集开店,未来3年开出500-1000家,中期在周边省份开出更多的店。
李福兵表示,用户在变,场景在变,所以零售业态必然不断创新,同样的逻辑,玩概念的业态创新只会是昙花一现,符合用户消费习惯,符合用户消费场景的业态创新,最终会成为常态。
三、盈利是第一目标
李福兵特别看重门店自身的造血能力,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店型打磨和商品上。这也与他丰富的零售从业经历有关。李福兵市场营销专业出身,清华EMBA,曾先后就职于沃尔玛、协和、八佰伴等零售企业,也曾为百余家商超公司、近千家门店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与一般生鲜门店不同,本社生鲜的开店速度并不快,其继续开店的要求是:经过培育期,门店要实现盈利才会开下一家门店,最低的标准也要达到盈亏平衡。
门店自身的盈利能力一直是李福兵的第一要务,他要思考并解决的:一是如何通过管理等手段提高门店坪效和商品品效;二是如何以门店为中心做好增量;三是怎么能提高与顾客接触的频率,提供顾客所需的商品。
面对消费者在线,商品和服务也必须在线。在即时零售、到家等方面,本社生鲜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李福兵认为,未来单纯的线下很难生存,单纯的线上也很难生存,只有线上线下融合,而且找到自己最合适的链路,才能发挥零售业态的真正价值,连接人,服务人。“本社生鲜的使命,就是用有温度的服务,连接更多社区居民,让社区居民的生活更美好,线上或线下都只是桥梁而已。”李福兵称。
目前,入局会员店的企业众多,行业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李福兵认为,高频刚需的业态都可能采取会员店的模式。“这对我们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也希望更多对这种会员店业态感兴趣的朋友同行,一起探讨,共同成长。”
将时鲜做成预制菜,会是中国农村的新机遇吗?
老罗谈冷链
预制菜行业,又悄悄“内卷”了起来。
在很多人印象里,预制菜往往与“时鲜”无关。但让人意外的是,今年已有预制菜企业将“腌笃鲜”等时令菜肴搬上了货架,还有企业发布“招贤令”,有意广结供应生态伙伴……这一轮内卷背后,是整个预制菜行业迎来了一波新的发展机遇。
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指出,要“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文件虽然只有短短九个字,但足以引发市场的畅想和期待。其实,预制菜本身进入门槛并不高,如今已是白热化竞争。但是伴随着消费市场的回暖,预制菜向精细化、精品化的模式转型,众多机遇也将随之产生。
值得一提的是,预制菜的“内卷”和“升级”,意味着在供应链等方面,业界要进一步围绕农村发力。这在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数字化技术下乡。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或许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一种新的机会。
一、预制菜要做自己的“破壁人”
很多人对预制菜的印象是“冰疙瘩”,尤其是那些不讲究时令的菜肴,最容易被制成预制菜。在很长一段时间,佛跳墙、松鼠鳜鱼、猪肚鸡、炸子鸡等菜品一直是市场上预制菜的主力。相反,市面上以时令蔬果为原料的预制菜肴长期缺位。
例如春笋。笋者,竹萌也。竹笋一年四季都有,可唯独春天的笋味最佳。江南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吴越名菜腌笃鲜。江浙地区的春笋,尤以杭州临安城北的天目山雷笋为佳。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外地消费者而言,很多人是没有“口福”去享受腌笃鲜的。
《农民日报》曾在报道中指出,因保鲜期极短,春笋有“过夜吃已有隔世感”的说法,这也造成临安雷笋主要是销往江浙沪,“村民们挖的雷笋,除了供自家食用外,剩下的会汇集到当地的集镇交易”。
“时鲜”二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很多名菜具备区域性和时间性,不具备“出圈”“跨(地)界”的条件。但是从现在市场的变化来看,这种壁垒正在被打破。腌笃鲜这道区域美食,已经出现在预制菜货架上。
无独有偶,近年来,冰鲜鲥鱼、冰鲜河豚等“时令菜”也开始成为预制菜,某种程度上,“不时不食”的讲究仍在,但是时间的局限、空间的局限已经被打破,普通人享受时令美食的门槛也被降低。
口感和健康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预制菜行业今后的一个方向。
谈及预制菜行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曾表示,未来如果想从红海中杀出一片蓝海,企业就要提高持续性,走健康持久之路。周其仁指出,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在产品还原度上下功夫。
凯瑞商业集团市场营销总监侯明敬曾表示,预制菜不是人们想象中冷冰冰的工业化产品,而是将大厨精妙的手艺与现代营养科学相结合,尽可能保留食品的风味和营养。
如何通过食品工业技术和供应链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对预制菜企业至关重要。
盒马预制菜部门负责人陈慧芳表示,以盒马为例,他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在味觉和食材配比等问题上进行技术积累;其二是通过货架空间的管理,去追求极致的新鲜。六七年间,一些数字技术也被引入到流程中来。
谈及预制菜的口感、风味和健康等问题,侯明敬表示,“从源头上做好食材品质管控,生产过程中对调味品的用量通过科学测算和反复试验,用尽量少的调味品实现最佳的味道,更利于人体健康。”
预制菜内卷背后,是中国预制菜从侧重B端,向B端C端“两条腿走路”的转型。
3月9日晚间,广东省食安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对《观察者网》表示,随着业态、技术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消费端对预制菜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说,随着消费端认知的提升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未来预制菜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
朱丹蓬表示,随着整个中国预制菜技术不断的升级完善,未来想必会有更多的菜肴可以加入到预制菜的序列当中。随着中国预制菜B端和C端的同步发展,整个预制菜的产业结构也会得到很好的加持。三年后,中国预制菜有望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科技的赋能,万物可预制。”
二、预制菜的尽头是供应链?
1912年,博物学家伯德塞背井离乡,前往北美洲最东部的拉布拉多养狐狸。在和当地因纽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伯德塞发现一件事:鱼在-35°C的环境下会急速冷冻,但解冻后食用口感却非常好。随后他展开了一些实验,发现气温越低,食物冷冻得越快,冰晶就越小,风味和新鲜度就越好。结果伯德塞的狐狸养得一塌糊涂,但是他获得的灵感却促进了速冻技术的发展,并为今后的预制菜行业奠定了基础。
二战以后,美国冷冻食品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几乎与此同时,1950年开始,日本开始兴起“料理包”。冷冻技术和供应链的进步,以及人们摆脱“厨房”的诉求,共同推动了预制菜行业的发展。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也很不错,但与全球其他地区成熟的预制菜市场相比,仍有上升空间。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459亿元,预计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但以2021年为例,我国人均预制菜消费量仅为8.9千克,远低于日本的23.59千克。此外,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市场B端和C端的市场规模比例为8:2,在日本,该比例为1:1。
在中国,预制菜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三年来,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也从陌生走向逐渐。一份调查显示,在年夜饭中,合计5成以上的受访者会使用预制菜。朱丹蓬表示,宅家文化、外卖普及、懒人效应,以及不少年轻人是“烹饪小白”等因素,都是预制菜从幕后走向台前的关键点。
“预制菜行业其实在技术层面没有什么壁垒,形象点来比喻,你只要一个灶台,一个冰箱、一辆能够运输预制菜的车,你就可以做预制菜了。”有企业人士表示。
预制菜最大的门槛并不在于技术,很多时候,原料、选品、风味和供应链能力,才是大家容易拉开差距的地方。
从市场来看,对于2023年,各企业早有规划。去年8月,位于成都、武汉的两大盒马供应链运营中心也率先投产,3R专属的中央厨房工厂开始启用,开年后,盒马也推出了更多以春菜为主题的产品。今年2月,叮咚宣布向全行业招募“预制菜合伙人”,计划招募全产业链的优质供应商,并计划推出“少油无油预制菜”等系列……
面对广阔的市场、消费者日益提高的认可度、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如何抉择?
从货架上的变化来看,预制菜往往以“大菜”、“酒店菜”为主,可现在时令菜也能成为企业力推的对象。可以猜想,很多企业,正在“偷偷”围绕供应链发力。
对于这个现象,陈慧芳解释道,“春菜”的鲜度决定了它的成色和口感,除了需要中央厨房的能力,还需要极致的短供应链的效率。
2016年左右开始,预制菜供应链布局就已经展开,从上游的产地乡村,到中央厨房,到物流网络、再到前端的货架管理,这些积累是现在推出时令预制菜的基础。
陈慧芳说,此次一号文件带动的风口,会让更多企业和参与者发现预制菜市场蕴藏的机会。“企业还是要回归初心”,陈慧芳表示,归根到底要把菜-农-商-运做起来,这是最底层的逻辑。
三、农村现代化又一个历史性机遇?
时令春菜也可以“被预制菜”,这背后可能隐含着“供应链下乡”带来的重大机遇。
打破时空局限,农产品出圈,可能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也许这是最直观的。有参与采购的预制菜行业人士表示,因为笋的时效性很强,以前新收的笋一半要做长保处理,用作出口,另外的50%供应给江浙沪的线下餐饮渠道。
现在通过预制菜等形式,笋可以卖到全国;湖北以前藕带主要供给华中地区,但在上海等地获得成功以后,很多企业和采购商甚至会跑去当地抢购,“收购价格一下子上去了。”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农产品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也会带来极大的产业力量。例如把高原青稞加进八宝粥,原料数量变多了,那么加入到这个产业的农户数量就变多了,这会带来一种“双赢”的效果:一方面,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元化了;另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户和其他市场参与者也借此提高了收入。
农产品接入预制菜市场供应链体系,无形中会为“智慧农村”带来数字化机遇。与“供给侧助农”相比,将时令蔬菜做进“预制菜”,很大程度上是从“需求侧”出发,为农产品带来升级。以前的预制菜以B端市场为主,因为做不到远距离运输,绿叶菜很多都是就地供给。现在以发展C端市场为契机,企业通过冷冻等技术的进步,以及在供应链、数字化等领域的努力,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倾向于时令季节、贴合日常的东西,并实现“农业+”。
整体来看,近年来,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农业,是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例如腾讯的“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计划”清远先行区项目,针对当地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清远丝苗米、西牛麻竹笋等产业企业进行帮扶,并通过数字化技术为其赋能;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则建议,推进偏远和农村地区的供应链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产地仓、冷链及大型智能供应链中心等……包括阿里和拼多多在内,其实科技助农和乡村振兴一直是各家企业努力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重点方向,预制菜作为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思敏日前指出,在当前构建“双循环”经济新格局、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发展预制菜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朱丹蓬表示,国家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振兴乡村经济,可促进产业端和产业结构升级。预制菜产业正好可以提振全产业链提升,随着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加速,预制菜产业也将拉动我国内需经济,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一边撤城,一边上市,生鲜零售的“冰”与“火”
老罗谈冷链
随着网络零售的日益发展,生鲜电商行业从传统的生鲜模式突破出来,陆续出现前置仓、店仓一体化、社区团购等新模式,形成多种商业模式并存的局面。
然而,近几年该行业由于积重难返、难以盈利,导致了兴盛优选、十荟团、每日优鲜等多个重磅玩家陆续出局。就在不久之前的5月22日,叮咚买菜即将撤出川渝市场的消息不胫而走,生鲜新零售的战场似乎进入了寒冷的冬天。
反观阿里,5月18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2023财年第四季度业绩及全年业绩。财报披露,集团董事会已经批准菜鸟、阿里云和盒马上市。按照时间表,盒马会成为首个独立上市的子公司,在6到12个月内完成上市。
同处生鲜赛道,为何企业的发展表现出冰与火两个极端?
一、冰火两重天
在互联网烧钱模式下,无论是盒马还是叮咚买菜,都有过一段扩张之路。但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因成本因素收缩战线;一个在实现强劲增长冲刺IPO。
5月22日,川渝地区的用户在叮咚买菜APP上收到了服务调整公告,称为更高效的服务广大用户,将对本区域前置仓的运营进行调整。同时,区域内的站点将于2023年5月29日18:00停止配送服务,如需要退回充值账户余额或未到期的绿卡会员,可联系客服协助退款、退卡,站点社群服务也将同时调整。
叮咚买菜官方表示,公司是基于降本增效的考虑,对重庆、成都业务进行了调整。
转变或从2021年开始。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是叮咚买菜扩张的巅峰期,平均每月新开2.4座城市,同时叮咚买菜2021年Q3财报显示,截至当季末,叮咚买菜在全国37个城市拥有1375个前置仓,城市数量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85%。2021年8月起,叮咚买菜方面将运营战略从 “规模优先,兼顾效率”调整为“效率优先,兼顾规模”。自2022年以来,叮咚买菜陆续从一些二三线城市撤出。目前已经撤出厦门、珠海、天津、中山、滁州、廊坊、唐山等多个城市。
截至目前,叮咚买菜APP上显示正常经营的城市共28个(包括成都和重庆),其中18个为长三角城市,占比高达66.7%,城市整体数量较2021年9月减少9个,缩水近1/4。
从数据上看,叮咚买菜的盈利状况似乎不算理想。2023一季度财报叮咚买菜总营收49.975亿元,同比下降8.2%;净亏损5240万元,相比2022年同期的4.774亿元亏损,大幅减少。截止2023年3月31日,叮咚买菜拥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为57亿元,相比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64.93亿元,持续减少。2023年一季度,叮咚买菜的资产负债率还是超过95%,流动比率为0.91(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为0.84(能速动的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叮咚买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负3.07亿元。
另一边,自今年3月28日,阿里巴巴宣布启动“1+6+N”组织架构调整,奠定了子公司独立上市的基础。5月18日,阿里巴巴在2023财年第四季度(自然年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公布了第一批走向上市的子公司,“已批准盒马实施上市计划、菜鸟探索上市流程,云智能集团分拆独立走向上市。”按照目前披露的时间表,盒马“预计将在未来6到12个月内完成上市”,或将是阿里3月份启动组织变革后,旗下首个IPO的子公司。
阿里2023财年第二财季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阿里的直营及其他收入同比增长6%至人民币647.25亿元,主要受惠于盒马收入的强劲增长,其线上订单收入占比保持在65%以上的高水平。
二、两种经营模式
叮咚买菜是生鲜电商的老玩家。当时竞争对手较少,“最后一公里”有着很大的挖掘空间。该企业采取“前置仓库+及时配送”的模式,在住户聚集地带开设仓库,以此提高配送效率,节省配送时间。让消费者能够更快的收到自己在平台上订购的商品,配送时长控制在30分钟以内。
但是这种模式需要建设很多前置仓,加上叮咚买菜走的是全国扩张的路子,成本投入会更高。另外生鲜容易损耗,对供应链的要求较高,永辉超市是通过产地直采+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维持运营,这需要很长时间的建设。
前置仓模式主打的优势就是“快”且“便宜”,以此吸引客流量。对于整个生鲜电商行业来说,“效率”和“客流”也是关键的两个因子。在配送效率跟不上的情况下,如果还不能通过其它方面吸引客流量,就会出现危机。这或许是叮咚买菜选择从规模扩张转变为效率优先的原因。但此时进行转变,是否还来得及扭转前置仓发展的颓势,尚待观察。
盒马生鲜是盒马的主要核心业态。它采用了“线上+线下”的新零售超市模式,也就是店仓一体化模式。消费者在线下实体店附近的一定区域内,可享受“线上挑选,线下配送”的服务。
与前置仓有所不同的是,盒马生鲜通过线上线下的连接,形成了流量的闭环。另外,盒马生鲜对标的是中产人群,它与供应商共同研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通过产品差异化来吸引客群,并通过赚取商品差价来盈利。当然,其在门店和人力成本上也需要比较大的投入。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每日优鲜出局,叮咚买菜调整战略,盒马启动上市计划,发展势头似乎更好,店仓一体化或是生鲜电商中更有发展潜力的盈利模式。
不过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整体来看,盒马现在布局范围很广,也在不断尝试孵化新的业态,但目前也并没有出现特别成功和定型的项目。只能说,生鲜电商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以前生鲜电商用的是互联网烧钱模式,没有拿不下的市场,只有烧不完的钱。生鲜交易要完成履约,最少包括了外包骑手、员工、仓储等硬性成本,每一个环节成本控制不到位,都会带来越来越大的消耗。
因无法突破盈利问题,生鲜电商此前以惊人的速度涌现,又以更惊人的速度倒闭。即使是这样,3%的生鲜行业电商渗透率,仍然让巨头们认为这是电商的一片蓝海。但随着众多重磅玩家的暴雷、关站或转型、出局,资本的投资热情也被消耗。
有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生鲜电商最终只有1%实现盈利,营收持平的仅有4%,陷入亏损的有88%,剩下7%更是巨额亏损。时间推移到2023年,整个行业的重心已经完成了从追求规模到追求盈利的转变。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生鲜电商企业必须要注重成本控制,提升盈利能力。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只有在不断优化产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才能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