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务资讯 > 经济资讯

武汉连锁资讯

时间:2023-04-10 来源:

武汉连锁经营协会  9     20234

 

 

  讯  导  

 

 

一、资讯解读

二、行业热点

三、盒马“上新”盒马

四、即时零售,“定位”走高

五、美团买菜的增长逻辑是什么?

六、百亿补贴亮剑,折扣零售狂飙

七、即时零售,抢存量还是添增量?

八、“价格战”再起,零售行业更迭加速

九、七大数据维度解密上海仓储会员超市

十、中国的折扣店是否有机会复制日本的辉煌?

十一、赵英明:如何在零售业态变迁中不断提升竞争力?

 

 

      

一、盒马“上新”盒马

“盒区房”的扩容,标志着盒马在供应链搭建、自有商品打造和多元业态模式探索初步跑通的第一阶段已完成,正开启“零售新物种”的第二程,即围绕App,更全面互联网化——在广泛线下多元门店触角引流和品牌化、多温层分布式供应链,以及自有品牌构筑的差异化商品力基础上,基于App运营,提供实体店、电商和本地生活服务。

二、即时零售,“定位”走高

当前,即时零售已成必争之地。巨头们联合更多实体零售布局即时零售之后,也必然推动该领域战况升级。实体零售企业需要与平台方一起再度提升重视程度,重新定义即时零售,展开精细化运营,才有可能在多方发力之下,占据优势。

三、美团买菜的增长逻辑是什么?

美团买菜通过探索科技与零售的结合适应了当前的市场变化,打造了一套从选品,物流,运营,履约全链路的数字化系统,实现了选品数字化、供应链敏捷化、仓储标准化、履约弹性化,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多、快、好、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零售企业普遍面临的选品准确度低、产品动销低、履约及时性不足等问题,这是美团买菜能够获得大幅增长的核心。

四、百亿补贴亮剑,折扣零售狂飙

疫情之后,出于对品质生活与社交价值的追求,人们在消费品质上逐渐升级,对于大牌商品的需求度更高;但另一方面,理性消费、注重性价比、拒绝品牌溢价,又成为主流的消费趋势。面对“大牌、品质、低价”全部都要的消费者,深度折扣、极致性价比、便捷购物服务成为了这场竞争中最关键的胜负手。

五、即时零售,抢存量还是添增量?

即时零售,实现了零售的三重进化:消费者体验进化,门店进化,行业效率进化。通过打破流量上限、消费人群上限和运营上限,满足用户的新需求,提升客单价,提高运营效率,获得新增量。

六、“价格战”再起,零售行业更迭加速

当前,零售行业进入新一轮低价格零售时代,商家建立一套低成本经营模式,压缩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极致性价比的商品,通过“薄利多销”实现盈利。行业竞争回归到“硬实力”上。

七、七大数据维度解密上海仓储会员超市

作者从开业时间、区域分布、迁址、客单价、商品、环境、服务等七大数据维度,对仓储会员超市在上海的真实走势和未来趋势进行了解密。

八、中国的折扣店是否有机会复制日本的辉煌?

中国已经以自己的形式出现了特色折扣店,并且它们也都开始向海外输出自己的模式,淘宝、京东、拼多多的TemuTikTokShein等,在数字化、智能化等渗透下能继续提升效率。

九、赵英明:如何在零售业态变迁中不断提升竞争力?

在零售业态变迁中,企业要将竞争对手的出现视作扩大市场的机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传递信息,建立信任,提高效率,始终把握零售的本质,把追求绝对价值作为目标,独树一帜的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 天虹股份:计划2023年开设3-4家购物中心

330日消息,天虹股份近期在接受调研时表示,目前商业物业市场出现较大变化。一方面,低价恶性竞争在减少;另一方面,因经营困难待盘活的存量物业有所增加。这对天虹来说可能是机会,未来会在坚持自身区域拓展策略基础上审慎评估。疫情政策调整放开后,虽然客流得到一定恢复,但消费力的复苏还需要一个时间周期,短期内公司仍会保持比较谨慎的开店策略,未来会视经济的恢复情况,动态调整开店计划。今年公司计划开设3-4家的购物中心,主要集中在公司优势区域华南和华中区。

  • 永辉预制菜自有品牌“辉妈到家”发布春季上新计划

328日消息,永辉预制菜自有品牌“辉妈到家”近日发布春季上新计划。继春节档推出三十余款预制菜后,辉妈到家持续挖掘年轻人的口味偏好,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质原产地,将在今年春季档陆续推出剁椒鱼头、美蛙鱼头、毛血旺,馋嘴牛蛙等网红单品。作为辉妈到家水产预制菜的爆款产品,辉妈到家剁椒鱼头依托于永辉强大的源头供应链,甄选水质在地表水II类以上的洪湖中的生态养殖鲢鱼,保证原料的肉质细腻、紧实,无土腥味。再搭配湖南传统工艺纯手工腌制的老坛剁椒,充分融合了食材最优本味和地道湘菜风味,还原地道湘菜小馆味道。

  • 盒马正式上线“1小时达”,盒区房扩容近3

330日,盒马正式宣布上线 “1小时达”服务,将为距离门店约3-5公里以内的区域,提供最快1小时送达的配送服务,配送费及免运费门槛与3公里内保持一致。这是盒马自面世以来的首次扩区;经测算,扩区后的配送范围增加了近3倍。据统计,成都、青岛、南京、武汉等城市均新增超过400个盒区房小区。为了保证1小时达服务的运力,盒马正在扩大在各地的招聘、增加配送团队规模。

  • 京东超市推出三大战略扶持打造预制菜品牌

328日消息,以“未来·食世界”为主题的良之隆·2023第十一届中国食材电商节开幕式暨武汉市预制菜招商引资大会日前召开。京东预制菜负责人赵煜受邀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京东预制菜赛道大数据观察,食材企业如何顺利从B端迈向C端》主题演讲。京东超市此前曾宣布,预制菜成为战略扶持品类,计划在未来3年打造20个销售过亿、5个销售过5亿的预制菜品牌。赵煜表示,“为加速实现这一目标,京东超市将推出预制菜三大战略,从独立团队、餐饮品牌、工厂品牌三个方面精准助攻。”

  • 叮咚买菜预制菜品牌朝气鲜食首次对外发布

近期,叮咚买菜旗下品牌“朝气鲜食”在第11届中国食材电商节上亮相,公开招募区域经销商、渠道商等合作伙伴。“朝气鲜食”市场营销负责人胡浩介绍,以华东市场为基础,“朝气鲜食”正陆续走向包括东北、华北、华南在内的全国市场。他透露,2023年将是叮咚买菜外部渠道业务集中发力的一年,全年销售目标超过1亿元。

  • 抖音本地生活服务再扩容,推出商场频道

Tech星球发现,抖音APP内上线了一个名为“商场”的频道,该频道属于抖音生活服务,频道的界面设计和服务类型,与此前设有的美食、丽人等频道一样,都是展示商家信息和售卖商家到店团购或代金券的一个消费频道。根据Tech星球体验,抖音的“商场”频道,主要提供本地商场的一些代金券和部分商品的到店团购券的售卖,其中,代金券仅用于商场内消费指定商品时可抵扣,如化妆品、游乐园、健身、珠宝等商品。此外,商场频道内的分类中,除了商场外,还将超市便利店、摄影服务、汽车服务,以及洗衣店等归入本地商场中,用户可以在该频道内购买相关的团购券,然后到店消费。                                            

 

 

 

盒马“上新”盒马

零售氪星球

 

各种迹象看,2023年,盒马按下“快进键”,且,指向了一个“全新”的盒马。

330日,盒马宣布正式上线“1小时达”,为3-5公里区域提供最快1小时送达,扩区后,配送范围增加近3倍。算起来,仅成都、青岛、南京、武汉等城市均新增超过400个盒区房小区。

这是盒马首次打破“3公里”边界,扩容“盒区房”,而且,作为填补缝隙市场的盒马鲜生mini店,今年初,也正式重启了扩张。

扩容,不止发生在有盒马门店的城市,盒马尚未进驻的城市,人们可以通过盒马App,下单约15000种商品——包括盒马云南鲜花基地直送的鲜花、全国高品质水果、盒马自有品牌商品以及全球各地进口食品,件件包邮,次日上门。

去年底,“云超送全国”试点上线,今年3月数据显示,订单规模较去年底翻10倍。目前,“云超送全国”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未来还将推进。

从“盒区房”扩容,到盒马App用户的大范围扩展,一张大网正以盒马前未有的速度撒出……按行内人的视角,“盒马开始进攻了!”。

更细心的人还发现,这个“上新”的盒马,新零售物种的野心版图,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

披露“大扩容”的当天,盒马CEO侯毅在朋友圈分享说,“很多人对于新零售的理解,仅仅是线上线下的双渠道销售,其实这仅仅是新零售的第一阶段,新零售的未来实体门店仅仅是销售基础、流量来源和品牌的认知,而盒马APP才是新零售的核心,可以无限扩容,无限想象空间,让我们期待盒马的进化……”。

一、逆势狂奔的野心版图

2023年,对国内大部分零售商超,是个有点疲沓,收缩观望迷茫,需要恢复元气的时期。很多跨区域知名商超还在收缩战线、止损关店。

这个时候,狂飙的玩家有什么好处?

一位零售业高管告诉《零售氪星球》,“现在,线下用户开始回流,通过线下场景打造引导到线上,最终让用户变成全渠道用户。全渠道用户的价值非常高,而在不开店的情况做现有资源的变现,可以更高效的扩大用户池。”逆势进攻,如果不出错,大概率可以用更小成本,获得更大回报。

 “开出一家盒马鲜生门店需要动辄数千万成本的投资。相较于通过开店获得新客,盒马此举在小幅增加履约成本的情况下,将配送范围一举扩大至近三倍。”

在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看来,扩容“盒区房”,“在成本最优的情况下,业务也能得到成倍增长,效益也会大幅提高。”

而对于盒马App,基于这几年积累的供应链和差异化自有商品,突破盒马门店所在城市,有机会渗透到更广泛区域消费者,能为盒马打开新的增长点。

2023年初,盒马CEO侯毅在内部信中披露,2022年业绩保持高速增长,其中主力业态盒马鲜生实现盈利。“盒马作为一个新零售业态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

此外,他还第一次披露了这次“大扩容”的规划:除了持续打造好商品、继续实施精细化运营外,实现更加全面互联网化。包括:加大盒马云超、产地直送和跨境电商的业务能力建设,打破“盒区房”边界服务更多消费者; 探索盒马APP的平台业务,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尝试全网销售和批发业务,让盒马自有品牌商品走出盒马。

这意味着:在供应链搭建、自有商品打造和多元业态模式探索初步跑通的第一阶段完成,盒马正开启“零售新物种”的第二程。

围绕App,更全面互联网化——在广泛线下多元门店触角引流和品牌化、多温层分布式供应链,以及自有品牌构筑的差异化商品力基础上,基于App运营,提供实体店、电商和本地生活服务,以及称为一个食品品牌商。

今年初,一位长期观察盒马的零售从业者告诉《零售氪星球》,“盒马这个“大场景+私域”的打法,挺成功的,很漂亮的线上线下结合。大商圈引流到app,私域促成交和复购。”

扩展新零售商超的边界,在于盒马这些年的“能力建设”,包括,很多外界看懂和看不懂的地方。

扩容盒区房,“云超送全国”落地背后,是近几年盒马不断打造的多温层供应链体系。目前,盒马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6大城市完成常温仓和冷冻仓建设。

这些被内部称为“盒马核心竞争力”的物流基地,不止服务门店,还有多温层商品的全国发货能力,作业更标准化,降低管理成本和提升商品品质。目前,盒马云超自营商品数量超5000种。

此外,这几年,盒马还在靠近北京、广州、郑州、成都、嘉兴5个城市主要批发市场(广州江南市场、嘉兴水果批发市场、郑州万邦水果批发市场、保定高碑店新发地、成都雨润批发市场)的位置,建设了5个水果加工中心——能让高品质水果,通过盒马云超销往全国。

盒马构建新零供关系,将商品做“重”,而不是简单搬“砖头”的“轻”。

盒马近年在各地构建的盒马村,不止能服务门店。比如,消费者能在盒马App网购云南鲜花基地直送的鲜花,就源于盒马搭建鲜花基地时,在直采基础建立了直接服务消费者的能力。

消费者下单后,基地现摘现包、发货,最快48小时内完成基地采摘、送货上门。一些原本难以集中采购的日本马醉木、紫色大飞燕等品类,需求小、损耗大,但通过盒马云超以销定采,也能上架盒马。

盒马云超是一个服务全国的生鲜食品电商,但与其他电商“大而全”相比,基于供应链的深度挖掘和盒马MAX、盒马牌、NB等自有品牌商品的构建,盒马云超精垂直品类,规模化,也具备自营商品的品质、品牌心智和差异化。

盒马App还有个“产地寻鲜”频道,一些“小众、特色、精品”农产品,可以通过商家发货销往全国。红遍全网的暹罗鳄鱼、整头年猪等“奇葩商品”都来自这个频道。

 “盒马云超的商品,可以主打一个差异化”,一位盒马相关负责人说。 “扩容”全国电商,有足够的好处:一方面,提供“只有盒马有”的商品,渗透更广泛人群;反过来,扩容区域和人群,盒马也会有更强议价力、最大限度优化供应链成本,提供质价比更高的商品。

早在2021年,阿里巴巴内部就在推动经营责任制,盒马鲜生“从内环跑向一环”,有了更多自主权,也从那时起,盒马向市场化成本导向转变。

2月底发布的阿里巴巴2023财年第三季度(自然年2022年第四季度)业绩披露,2017年阿里巴巴开辟新零售赛道以来,盒马已成长为具有独特消费者价值的业态,当季实现双位数的同店销售增长。

行业媒体《第三只眼看零售》判断,“这些成果显现,源于盒马持续提升‘硬实力’”,包括逐步完成其业态布局,持续提升商品品质和差异化,以及搭建后台供应链,并向上游产业链延伸。

 “新零售是‘双渠道’销售,线下是门店或仓库,强项是物流和供应链,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购物体验,线上是App,汇集巨大流量。”

今年2月,侯毅在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强调,“‘双渠道’运营虽然重资产发展较慢,但未来想象空间更大,还能巩固实体经济的基石。”

二、换个姿势,继续狂奔

2016年,盒马在上海开出第一家新零售商超后,曾“舍命狂奔”,一路掉坑试错,30分钟到家、数字化,新零供和商品力……像一条凶猛鲶鱼,搅动市场,探路同时,也带动国内零售业提速迭代进化。现在,“上新”的盒马,又在拓展新零售外延。

盒马一直想成为一个更好的、有时代特征的零售商,盒马倾注的创新热忱与执着、以及为之的长远布局,是侯毅执掌盒马的精髓,也在同行中立下鲜明的形象。

此前,盒马确定新愿景:未来10年将服务10亿人次消费者、实现全国10000亿元的销售额、建立1000个盒马村。

2023年是盒马新10年目标的元年。侯毅认为,“盒马作为中国最有创新活力的新零售代表,应该站在中国经济大发展时代背景下和全球大舞台中来定位和规划盒马的核心能力,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

很多人,依然看不懂盒马的棋局,或者,质疑其过于野心勃勃的版图。但,只有在行动中,策略才会不断被检验,不断被修正,也会变得更有力量。

盒马还远未成功,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位行业研究者的观点是,“敢于在变革周期中为行业趟坑,坚持做‘极难而长期正确的事’,值得深刻理解他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

在商业史上,正是很多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以致常常引发小小混乱的人或企业,给行业带来了新鲜的刺激和真实的进步。

 

 

即时零售,“定位”走高

第三只眼看零售

 

即时零售的定位高度明显变化。

一是即时零售成为实体店刚需渠道,且占比持续提升。多家零售商表示,即时零售占比20%-30%成为新常态,部分企业门店甚至能做到占比50%;二是即时零售业务从此前单纯依赖流量导入的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运营过渡,降本增效、乃至盈利成为企业新要求。

这也推动着京东、美团、抖音等互联网企业将即时零售作为重点工程。京东方面定位更为明确,已将即时零售布局提升至战略高度。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在37日举办的京东零售表彰大会上表示,同城业务是京东零售2023年四大必赢之战。即时零售正是同城业务排头兵。

可见,即时零售已成必争之地。巨头们联合更多实体零售布局即时零售之后,也必然推动该领域战况升级。实体零售企业需要与平台方一起再度提升重视程度,重新定义即时零售,展开精细化运营,才有可能在多方发力之下,占据优势。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在此过程中,有三个议题需要理清。

首先是对于实体零售企业而言,即时零售到家业务与到店业务如何在一家企业中明确定位、互相匹配。例如在即时零售发展背景下,门店是否可以承担“店仓一体”功能,就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即时零售销售占比是否越高越好,也关系到零售企业未来业务走向。

其中可以肯定的是,就现阶段而言,实体店已经是平台方做即时零售业务最重要的合作方之一。这也体现出了实体店的价值所在。

其次是企业需要明确,即时零售也是零售。它需要有一套成体系的运营方案,而非简单依靠流量导入来提升销量。这就要求零售企业需要和平台方一起打磨基本功,梳理即时零售运营策略。

例如正大集团北京总部零售事业部O2O运营总监王艺表示,“即时零售业务在用户、商品等层面与线下区别较大,需要持续研究。”

最后是在多平台发力之下,零售企业如何从商品、用户、履约等方面做出差异化十分关键。这也对平台方提出更多迭代要求,具备适配下一阶段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一、增量大于线下

即时零售运营至今,为实体店带来增量已经可以确定。这也是引导平台方和企业共同提升重视度的硬指标。

以京东为例, 2021年四季度开启京东到家与主站融合,即将京东到家的供给与服务能力复制融合进主站,使京东App也具备即时零售服务,并推出“小时购”作为面向消费者的品牌。

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京东小时购GMV同比增长超80%。其中作为重要入口之一的同城频道GMV同比增长超3倍。截至2022年,京东到家平台上活跃门店数超22万家,同比增长超50%

在实体店大多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即时零售也为实体零售企业带来业务提升点。例如京东小时购渠道中,年货节“超级京城”活动期间,沃尔玛销售额同比增长超300%,永辉超市、华润精品超市销售额同比增长100%以上,超市发销售额同比增长320%,华冠销售额同比增长240%

上述增长更多在于销售方面。它发出了两个信号。一是疫情相关因素客观上培养巩固了用户的即时零售消费习惯,并且呈现出全客群、全时段、全场景、全品类等特性;二是实体店是与线上融合而非互相取代的合作关系可以确认。

王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我们发现接入即时零售业务后,线上用户与线下客群区别较大,因而在商品配置上也有所差异,例如粮油米面、乳制品、清洁、母婴类在线上销售更多,相当于两个卖场。”

收获业绩反馈后,正大集团和京东到家在即时零售的合作也更加深入,例如从卜蜂莲花门店零售业务向正大集团供应链业务拓展,在卜蜂莲花大店合作的基础上推动正大优鲜小店上线京东到家。

这也是京东即时零售2023年业务规划的一个变化,即京东到家将从供、连、需上持续发力,推动零售企业即时零售业务增长。

“供”是指京东将从上线商家、品类、商品方面持续丰富供给,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基础上促进各业态客流互导,消费者即时零售黏性提升。

“连”是说京东会在系统、运营上进一步提升与商户合作效率,触发更多增量。例如京东到家海博系统、商家中心自运营、会员系统、促销系统与商家深化对接。平台组局的整合营销模式进一步推广,使得商家、品牌、平台三方营销资源最大化。

“需”主要在于销售层面,包括京东即时零售的新客挖掘、成长复购、老客维护以及用户召回等环节。

二、推动降本增效

现阶段,零售企业将提升即时零售业务利润作为新命题。王艺对此表示,“以前我们更关心线上业务占比多少,但发展到现在,销售规模增长之下,利润也会成为重要指标。”

“具备规模之后就要考虑盈利了,同样5个点的补贴,规模一大就补贴不起了。当汽车从测试到量产,就不能烧钱了。”一位零售高管评价称。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推动即时零售业务利润增长有三个着力点。

首先是提升已有用户黏性,降低占据大头的引流费用。比如说京东到家与京东主站融合后,明确双端运营策略。京东到家App是同城订单和用户留存主阵地,深耕做好“留量”。京东App能够为商家门店导流获客,提升主站用户的即时零售渗透率,为零售企业即时零售业务增长提供“流量池”。同时,京东主站也给京东到家提供了京准通工具、京东数坊数据产品、LBS运营升级等更多支持。

王艺在采访中也多次提到京准通对于卜蜂莲花即时零售业务的促进作用,可见其实际效用。他表示,“我们和平台一般是总对总谈一年整体目标,然后分解到各个战区、大区,随后由总部追踪或者帮助协同各个战区落地。像节日大促我们是基本上是统一计划,但是爆品或区域特色产品,我们会分开来做活动。销售计划分到每个战区之后,会有不同的运营区总根据不同地区来做相应活动。打个比方,北京消费者喝牛奶就认三元,所以我们针对这个单品可能在北京去做一个爆品活动。那在广州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爆品活动。京准通在这里起到了很好的精准营销辅助作用。”

其次是优化品类,提升客单价。“京东App作为全品类渗透阵地,伴随LBS(基于位置服务)改造,会对3C、白酒、母婴、个护美妆等京东优势品类更积极做渗透。”京东到家总经理解释称。

最后是提升效率,优化冗余成本。近日,CCFA正式公布了“2022年度零售数字化转型及技术应用最佳实践案例”名单,京东到家研发的海博中台SaaS系统凭借全渠道数字化解决方案上榜,这也是海博系统连续多年入选。可见与成熟平台方合作有利于实体零售企业借助技术工具、解决方案优化自身线上业务。

三、探索新型供应链模式

即时零售成为刚需渠道后,随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各方重视投入程度提升,逐渐显露出更多可能性。

可能性之一是由平台牵头联合品牌方势力,给到零售企业更多商品首发、整合营销等方面助力。例如34-8日,京东到家在北京推出超级京城“1分钱酸奶”特别活动,联合沃尔玛、永辉、物美、超市发、京客隆、便利蜂等超1000家商超便利门店,甄选百款1分钱酸奶商品,并提供“1小时到家”的配送服务。

活动期间,京东到家北京地区酸奶整体销量环比上周增长50%,同时带动零售企业门店获得全渠道增长。比如便利蜂酸奶销量环比增长超270%,卜蜂莲花幸福荣耀酸奶销量环比增长130%T11生鲜超市酸奶销量环比翻倍增长,物美、超市发等酸奶销量环比增长90%,首航超市酸奶销量环比增长120%

这背后显示出京东在品牌商层面的优势基础,有利于零售商突破个体体量限制,借助京东这样品牌合作深厚、资源丰富的平台,直接触达品牌方总部,获取更多资源。王艺对此表示,“京东到家相比较其他平台来说也更为下沉和务实,使得上述布局更易落地,并且兼顾地区差异性。”

 

从即时零售发展来看,品牌方伸出橄榄枝也说明该模式能够满足多方需求,因而值得长线投入。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徐雷在谈到京东做同城零售满足的四个条件时也谈到,“京东与品牌商沟通时,发现品牌商实际上对同城零售有需求,同时也希望京东可以利用平台用户、大数据等,帮他们去做总盘生意的改善和优化,包括营销费用、货币效率等方面。这也是很多品牌给我们的反馈。”

可能性之二是指京东的特色优势,即借助完善的供应链布局联合产地终端,增加产地仓一地发全国等模式。这对于中小型零售企业来说助力更明显,增加弯道超车可能。

以上述信息来看,在流通产业链变革背景下,即时零售实际上也是在探索新型供应链模式。

比如说当线上占比达到50%,意味着超市企业“店仓一体”的属性会更为明显。例如山姆会员店在推动全渠道战略发展层面,通过强化非食品类为顾客提供“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购物模式,以此覆盖全品类商品,提升全渠道购买体验,增强会员粘性。

永辉超市CEO李松峰则表示,“‘仓店合一’是永辉打开盈利局面的一把‘钥匙’,其本质是服务于‘到店+到家’的全渠道发展战略。”

在此过程中,与京东到家这样多年持续深耕即时零售经验丰富的平台合作探索,也成为多数零售商选择。尤其是在京东到家与京东主站融合后,京东作为中国最大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和服务公司,多年深耕的供应链能力与品牌的共建共赢能力,便能够更好为实体零售企业借力。

京东到家负责人对此表示,“京东到家作为早期发力,且以商超为基础的即时零售平台,已经意识到即时零售已经进入精细化运营和探索更多业务可能的第二阶段。与京东主站融合也是为了引入更多赋能。”

王艺透露称,“正大集团与京东的即时零售业务合作将更加深入,今年将以正大食品的品牌厂家身份与平台合作。”这也是零售企业共识体现,即提升对即时零售重要性定位,选择合适的平台深化合作,纵向横向挖掘更多机会点。可见围绕即时零售下一阶段的机会点把握及对应能力建设的认知,将成为影响零售企业选择平台及评估合作深度的又一重要因素。

 

 

美团买菜的增长逻辑是什么?

零售商业财经

 

科技的落地应用始终在为零售行业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电商的发展壮大,移动支付让无人售货、自助收银成为可能,而借助于大数据算法推荐机制,零售的逻辑从“人找货”拓宽至“货找人”。可以说,正是得益于技术的进步,零售业的交易效率能够不断提升。

当前,在零售行业整体增长受阻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开始尝试将技术融入到零售日常经营,通过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来打破业绩增长瓶颈。

一个例子是,2021年美团提出“零售+科技”战略,探索技术与零售业结合。时至今日,这一战略已经初见成效。323日,美团买菜召开的供应商峰会上,负责人张晶表示,“美团买菜已经打造了一套从选品,物流,运营,履约全链路的数字化系统,最终实现了选品数字化、供应链敏捷化、仓储标准化、履约弹性化。”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目前无论是选品还是供应链管理、履约,每个环节都存在着无法忽视的痛点问题。《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美团买菜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其打造的数字化系统,在上述几点问题上都有所突破,当下更好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多、快、好、省”的需求。

就实践结果看,美团官方数据显示,相较于线下超市,美团买菜的选品效率提升近2倍,周转速度提升3倍,同时站点成本降低60%。而在过去4年间,美团买菜的销售增长达到了50倍,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证明了科技助力之下,零售赛道可供挖掘的增长空间。未来,持续更迭的技术也将成为零售企业的增长来源。而这正是美团买菜持续探索科技与零售结合的原因所在。

立足需求变化

实现50倍增长

近年来,零售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年轻消费群体崛起与疫情等特殊环境的出现,使得消费者消费行为发生了较大转变。零售企业需要快速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其二,消费进入存量阶段,企业想要通过销售拉动业绩增长难度变大,因而降本增效成为零售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的一个主要途径。

回过头来看,过去4年间,美团买菜能够获得大幅增长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探索科技与零售的结合适应了当前的市场变化。

从消费需求来看,消费者对于购物体验感有了更高要求,追求“即买即得”。《聚焦中国95后消费群体》报告显示,超过50%95后消费者希望在购物当天就能收货。同时,受收入预期影响,消费者在购物时趋于理性,更加关注价格。一份来自北师大课题组的报告显示,近七成“新青年”消费者首要考虑性价比。

作为美团自营的即时零售平台,美团买菜定位为“30分钟快送超市”,能够满足消费者购物即买即得。满足了消费者对于购物便捷性的要求。

据了解,为了保证最快30分钟送达,美团买菜建立了一套从站点到配送的弹性化履约体系。这一体系能够综合分析实时运行情况,特殊天气因素以及营销活动影响等,对于站点人力进行实时调控。目前,已经实现了超八成订单30分钟内送达,配送高峰期间准点率提升40%

“美团买菜下单买的啤酒,拿到手还是冰镇的,配烤肉绝了。”有消费者在美团评论道。正是能够随时喝到的冰镇啤酒等,满足消费者即时性需求的产品为平台带来了增量。类似的场景还有,节假日忘记准备礼物,出差时需要的卸妆产品等。

商品层面,美团买菜则做到了品类丰富。在标品上,美团买菜已经和上千个品牌实现了合作。在生鲜上,美团买菜已经建立了数百家源头直采基地。目前平台商品SKU达到上万个,消费者日常所需都能够在平台买到。

与此同时,为更好洞察消费需求,美团买菜做到了数字化选品。美团交易用户达到6.78亿,平台自身海量的销售、搜索数据以及前置仓、电商平台、商超等行业数据都为美团买菜的数据决策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美团借助基于LBS的全量信息,通过智能清洗,算法智能调优、人机协同,形成美团买菜的商品基本盘。

基于此,美团买菜开发出的“定制款精酿原浆德式小麦白啤”、跳跳虾等销售都相当可观。

针对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需求,美团买菜则是通过提升运营环节的降本增效实现。在履约与选品之外,美团买菜还实现了仓储标准化、供应链敏捷化。

以供应链敏捷化为例,美团买菜通过前期数据预测,中期滚动补货,后期出清促销,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相比起线下超市,美团买菜商品选品效率提升近2倍,周转速度提升3倍,站点商品动销率超过95%,站点成本相比传统超市降低了60%

而这个过程实现了在不损害平台、供应商等各方利益的前提下,为消费者留出了让利空间。同时,美团买菜自营的性质,决定了平台对于价格的掌控度更高,因而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产品。

总结来看,美团买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零售企业普遍面临的选品准确度低、产品动销低、履约及时性不足等问题。而这正是美团买菜能够在全国网上零售总额增速逐年下滑,多数零售企业业绩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50倍增长的关键所在。

持续投入“零售+科技”

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多年以前,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就提出过论断,“零售就是高科技”。近年来,永辉超市提出的“科技永辉”,美团提出“零售+科技”的战略都能够证明这一点。可以说,科技是零售行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推动要素。

就美团而言,科技在零售业务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自动配送零售进行工具和场景创新,另一方面,则在生活服务和实体零售行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可以说,正是由于近年来在科技上的大规模投入,才有了美团买菜以及美团整个即时零售业务的快速增长。

在硬件工具层面,截至2022年底,美团无人机累计配送订单超12万单,平均配送时长约为12分钟,较传统配送的平均30分钟效率提升接近150%。目前,美团的无人机已经能够为2万人服务。

同时得益于全链路数字化系统的建立,2022年,美团即时零售订单量同比增长14%达到177亿单,单日峰值订单量突破1100万单。美团闪购年度交易用户及年度活跃商家同比增长30%

去年,美团的研发支出达到207亿元,同比增长24%。随着后续美团将技术逐步引入到零售业务中,效率提升将会为包括美团买菜在内的即时零售业务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认为,科技与零售的结合,是通过数据化,标准化以及可视化,优化零售环节,提高零售效率,最终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更省、更好、更多的消费体验。”张晶说道。

事实上,尽管对于互联网企业入局零售赛道,业界始终有不同声音。其中不乏认为互联网企业不专心于科技研发,而是与小摊贩抢买菜生意。但就实际情况看,近年来无论是,社区团购亦或是直播电商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供销体系,提升了传统零售业的经营效率。

而就整个产业链来看,美团买菜不仅在为平台带来业绩增量,同时也在带动农户、品牌商的发展。

官方数据显示,美团目前已经有超过450家直采供应商,接近400家直通基地,超过100家数字化生态产地。并与数千家品牌实现了合作。其中既有蒙牛,伊利,青岛啤酒等一线品牌,也有月盛斋,燕塘,三元这样的区域名品,甚至还包括陶陶居,眉州东坡,广州酒家等餐饮企业。

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消费者洞察,使得美团买菜能够帮助品牌进行新品开发与产品销售。据了解,美团买菜与青岛酒厂合作推出的定制款啤酒,上线一个月在该类目中,销售就已经排到了第一。蒙牛定制奶上市后销量增长达到4倍,一年销售量接近250万瓶,好评率高达98%;“跳跳虾”年销售达到四千多吨。当地有农民因此年收入增长数倍。

未来,如何持续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也是美团买菜的重心所在。“作为服务千万量级消费者的即时零售平台,我们愿意将科技在零售上的实践和探索进一步开放,帮助一千个新兴品牌销售额破千万,共享‘零售’+‘科技’带来的可能性。”张晶在现场表示。

 

 

 

百亿补贴亮剑,折扣零售狂飙

子弹财经

 

京东的百亿补贴如约而至。

近日,京东“百亿元补贴”全面上线,较原计划提早了20小时。补贴覆盖了3C家电、美妆、生鲜、生活服务、医疗健康等京东平台上的全品类商品。

百亿补贴不仅仅是价格战,事实上,在零售行业已经全面转入存量市场的今天,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价格战对平台发展并无裨益。

京东的百亿补贴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一种矛盾:疫情之后,出于对品质生活与社交价值的追求,人们在消费品质上逐渐升级,对于大牌商品的需求度更高;但另一方面,理性消费、注重性价比、拒绝品牌溢价,又成为主流的消费趋势。

大牌与低价看似矛盾,事实上又是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在京东百亿补贴之前,主打品牌折扣的奥特莱斯就已开始狂飙——根据奥莱领秀发布的2021业绩榜单数据,销售额超10亿元的奥特莱斯达到46家,与2020年的39家相比,增长超过17%。被称为线上奥莱的特卖平台唯品会数据显示,今年春节以来,部分省市的整体销量同比增幅超过30%

零售平台之间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时期,面对“大牌、品质、低价”全部都要的消费者,深度折扣、极致性价比、便捷购物服务成为了这场竞争中最关键的胜负手。

一、性价比痴迷症

无论是一线、二线城市的年轻白领,还是小镇青年,对于大牌和低价的渴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过。

随着新冠疫情结束,日本唐吉坷德的中国游客回来了,上海女孩林越又一次在日本这家著名折扣店里听到此起彼伏的汉语。她的“战利品”中有一款日立的电饭煲,算下账,要比在日本其他商店购买省下四五千日元,几乎省去了四分之一。

林越在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最近两年,偶尔出国,林越会习惯性地和伙伴们一起去找当地最出名的折扣店,这被她当成“寻宝”。唐吉坷德、奥乐齐、TJMaxx等知名的折扣店里都有过她们的足迹。即使收入不菲,林越依然坚持“用最低的价格去买自己想要的牌子”,她和她的同伴们,会把这种坚持称为“性价比痴迷症”。

“痴迷症”不仅存在于一线白领中,在距离大都市更远的地方,人们也在追逐着大牌与低价。

按照从前的购物习惯,陕西最小县城佛坪县的三胎妈妈秦敏每个季度会驱车前往西安,她的目的地是散布在城区周围的几个奥特莱斯。这几乎是这个小城近年来的某种“景观”,秦敏观察,每逢长假,县城里去西安游玩的车辆多多少少都会绕一圈,去奥特莱斯“剁手”。

这种景观并非孤立存在,秦敏感觉到的一个趋势是,即使在“最小县城”,身边的朋友们在日用品与服饰消费上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更知名的品牌。选择奥莱是因为低价,她曾比较过县城专卖店与奥莱的价格,仅给小女儿买的童装,一个季度下来,就能省上上千元。

二、破局

大品牌商品一定会贵的认知正在被打破,低价与大牌在过去如同鱼和熊掌,“好货不便宜”才是从前供应链两端最惯常的认识。但如今,各个圈层的消费者都意识到,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在最容易被消费者感知的家电数码领域,百亿补贴被京东寄予厚望。据东方证券的统计,百亿补贴中,3C数码手机三大带电类核心类目占百亿补贴SPU总数近50%。在品牌上,低价重点集中在Apple、华为、OPPO等知名手机品牌。

而近年来狂飙突进的奥特莱斯业态,则将大牌低价的破局之路放在了穿戴服饰与日用品上。奥特莱斯与特卖平台的天生优势在于品牌折扣,大牌服饰低至三折已是常态。甚至奥特莱斯也在进化,过去直通品牌方打消品牌溢价是折扣最重要的来源。

如今,定制商品也成为奥莱挖掘折扣的利器,180元出头的水星家纺家居品很好地论证了这个逻辑闭环:折扣零售商集合用户需求,在产品设计上砍掉高溢价且华而不实的部分,使产品得以以最低折扣向消费者供应,低价的刺激下产生爆款,从而使品牌溢价进一步降低——这款产品一年内单平台的销售额逾千万。

据行业统计,2022年全国新开奥莱项目达22家,相比于2021年的新开的17家,同比增长超22%。从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新开业的奥莱广泛分布在山东、广东、河南、陕西、重庆、贵州等多个省份。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来看,百亿补贴与奥特莱斯之外,直播带货也在抹平大牌与低价之间的认知差,长期渲染最低价心智的主播们一度成为零售行业的焦点。业内人士看来,直播电商的低价策略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像是一种启蒙,至少消费者能够从直播中看到了大牌低价的一种可能。

三、未来

据媒体报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早在2019年就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未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肯定是低价格零售业大行其道的一个时代,中国零售业现在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以商品革命,推动业态创新的时代。以低价格、专业品质推动整个零售革命。

在低价零售业的时代,百亿补贴的京东,折扣业态的奥特莱斯与唯品会,或者以最低价为主要心智的直播带货,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京东百亿补贴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平台内的生态,在百亿补贴之下,如何平衡补贴商品与非补贴商品、如何兼顾自营与第三方商家,关系着京东低价生态在未来是否能够持续发展。

奥特莱斯则需要在品类上做更多拓展,三折的大牌服饰不足以覆盖消费者的所有需求。家电、生活超市甚至奢侈品,仍是奥特莱斯与特卖平台需要持续深耕的领域。20229月,深圳杉杉奥特莱斯成为当地首家重奢奥莱,同样,唯品会也在2022年上线唯品奢等栏目,被业界视为将折扣业态覆盖更多品类的一次尝试。

长期主打最低价的直播带货仍需补齐供应链短板,过去两年,直播带货频频翻车的根源在于供应链能力不足。在低价零售时代,品控与服务是与价格并驾齐驱的消费决定因素。恰恰因为大牌低价,消费者对于商品质量的要求反而更严格。

附着在供应链能力上的品控、配送服务将成为零售平台之间的新战场,和供应链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决定着一家零售平台在未来能走多远。

 

 

即时零售,抢存量还是添增量?

商业锋面

 

“人们经常问我,这个世界还是平的吗?我经常跟他们说,亲爱的,它真的是平的,比以前更平了。”20213月,《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演讲时说。如他所说,尽管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但在互联网影响下,世界正越来越平。当时,身处美国加州的弗里德曼,正通过Zoom(一款视频会议软件)参加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

近一百年前,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结构的认知。近二三十年,互联网如火如荼,人们的认知再度被改变,时空被压缩成二维,能感知的只有时间,没有空间,大洋彼岸的人可以实时见面,东北的人躺在沙发上就可以买海南的芒果。

甚至,这个唯一对时间有感知的世界也在被极限拉平。零售业效率革命的推动下,人们的收货时间从十天半月,缩短到三五天,隔天,乃至现在的30分钟。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疫情爆发后即时零售快速且持续的增长。

一、降维打击,不可逆的进化

《三体》里,一片二向箔将太阳系由三维空间降至二维空间。零售行业的现实里,在增维的同时实施降维打击是一条可见的规律。零维时代是以物易物,一维时代是百货商超,二维时代是将每一条商业链连成网络的电子商务。当两个平面相交形成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后,新增的“用户需求面”将零售业的新时代引向了即时零售——用最快的速度,把超市、药店、花店、奶茶店都搬到你家门口。

那么,即时零售的降维打击可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好像亚马逊代表的电商模式对清明上河图集市模式的打击。

首先,人“懒”惯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体验感亦是如此。人一旦体验过更好的服务和生活方式,就很难“戒掉”。有一个短视频博主,采访在华的外国人“什么会是你离开中国后也想念的”,有一个来自北欧国家的女孩儿回复说“是外卖”。

即时零售也是这样一旦体验过就很难“戒掉”的存在。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消费者对“快”的需求;但从本质来看,这是一种潜在而广泛的需求被唤起——人们都希望拥有一个随时能掏出好东西的机器猫口袋,因此,这其实是一种对于“万物到家”的需求。

消费者体验如此,零售业的进化亦如此。

中国零售行业的发展路径相当清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第一家超级商场开业,限购、限买;90年代,7-11、家乐福、沃尔玛等一大批便利店、超市进入中国,商品增多,服务提升;21世纪头十年,电商快速崛起,商品极大丰富,服务体验也进一步提升。

在这背后,中国零售一直在沿着两个方向进化:一,效率提升,无论是家乐福替代友谊商店,还是电商影响家乐福,背后都是零售效率的提升;二,体验升级,无论是线下零售给人杀鱼切菜,还是电商收货从三五天、次日达,当日达,再到30分钟达,消费者体验越来越好。

如此来看,能提供更高效率和更好体验的即时零售,就是零售行业进化的结果。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预测,至2025年,国内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0%以上。

作为进化的产物,无论是对于消费者,平台、线下门店等参与各方,还是对于零售行业,即时零售都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可能。

二、流量,重新分发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十年 水大鱼大》中所述:在刚刚过去的十年里,世界乃至中国的商业投资界发生了基础设施级别的巨变,如巴菲特所言,“今天的投资者不是从昨天的增长中获利的”,几乎所有的产业迭代都非“旧土重建”,而是“新地迁移”。以互联网为基础性平台的生态被视为新的世界,它以更高的效率和新的消费者互动关系,重构了商业的基本逻辑。

大鱼的出现必然造成大水的激荡。在即时零售出现之前,以本地商户为代表的“小鱼”,遭遇到的“大水激荡”主要源于电商的迅猛发展。即时零售的出现,为本地实体零售商等“小鱼们”提供了回击武器。

即时零售的模式下,流量分发逻辑发生改变。传统零售中存在这样的链条,即品牌商-(批发商)-大小零售商。电商时代,尽管也有品牌商、零售商同开店的情况,比如家电有旗舰店,有渠道专卖店,但大体上,受益的是品牌商,消费者买东西认可的是品牌。

即时零售的流量分发面向的不再是品牌,而是本地门店,消费者买东西时选择的往往是最近、货最全的门店。这一过程中,受益更多的是本地商户。

埃森哲发布的《聚焦中国95后消费群体》报告显示,超过50%95后消费者希望在购物当天就能收货。不少年轻人甚至会因为配送时间不清而取消订单。这意味着,本地商户在试图从电商手中抢流量的同时,还要想办法俘获那些稍纵即逝的即时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即时零售的出现,给本地商户带来了两类流量,分别来自硬性需求和即时需求。

一是硬性需求。通过履约优势,将电商抢占的日用消费交还给本地商户,抢夺回本地商户曾经被挤占的流量空间。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外卖30分钟就能把纸巾送到家,而电商物流要等2天,很显然大部分消费者都会选择前者。

二是即时需求。线上入口和线下30分钟履约,抓住了消费者可有可无、稍纵即逝的即时需求,比如深夜的冰可乐、没带的数据线,这就在原有流量池外拓展了增量。

三、转型,突破生存限制

哲学告诉我们,历史是一定会向前发展的,哪怕有一时的倒退,但它的车轮仍然滚滚向前。一直以来,线下门店的生存困境,与其说是被新渠道所挤占,不如说是受限于自己,没能及时提前转型。

客观上,线下门店存在三个限制:1,空间限制,只能覆盖周围1公里;2,商品限制,货架空间有限;3,体验限制,只能到店消费。

河北36524便利店副总武腾曾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他们家最近的一笔订单来自过马路30米的地方,配送距离不超过100米。这条石家庄的大街上有7家店,“如果我们不提供即时零售,这个订单肯定不是我们。”如他所说,在即时零售上,早接入早转型,早突破。

从打破上述限制的角度来说,即时零售提供的增量是:一是打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空间,从门店的周边一公里到五公里,拓展了时间,可以在经营时段外增加22-次日8点的经营;二是打破了体验限制,之前只能到店消费,现在体验提升,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地快速收到商品。

接入即时零售,线下门店相当于又有了一家虚拟店,不受时间和空间制约,打破了原有线下门店的经营上限。

(一)打破了流量上限,满足用户的新需求,获得新增量。

即时零售可以满足两类新需求,一是满足消费者的应急性需求,比如“时间紧急需快速拿到商品”“突然需要准备礼物”“在外出差旅游购买商品”和“错过常规营业时段”等场景中会考虑使用即时零售购买商品。此前,这部分需求要么被转移,要么被抑制。二是满足一部分“非满足即消失”的需求,比如工作着突然想吃零食,跟朋友在家里聚餐突然想喝酒,看着孩子无聊突然想买玩具。此前,这些需求可有可无,现在通过即时零售,都可以被线下门店抓住。

(二)打破了消费人群上限,提升客单价。

由于即时零售平台普遍设置了免费起送门槛,用户普遍会多买。比如,为了买可乐的人,可能会再买一包薯条、饼干。

据罗森中国事业推进总部总经理吉田凉平介绍,由美团等平台创造的销售额已占到了罗森门店整体销售额的10%,而且线上线下消费者重合比例低于10%,两类消费者所购商品数量差异明显,线上客单价为线下的两倍多。

(三)打破了运营上限,提高运营效率。

即时零售平台可以预测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意愿,为商品采购提供指导。“以前,我都不知道有牛仔裤收纳盒这个商品,去年入冬后系统提示上线该商品,我试着进货,没想到卖得特别好”,有上线美团的小店店主说。如今,每个月能卖50个收纳盒。

更精准的选品、备货,带来的是库存效率的提升。总武腾表示:“老顾客的新需求,新顾客的需求,这些消费数据都反哺到我们的商品结构来,推动我们商品部的汰换率变化。”

对线下门店来说,到店消费+即时零售的组合,意味着它可以在门店成本、员工成本(这两项是成本大头)固定的基础上,额外有一个云门店,有一波更高质的线上流量,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同时以数字化运营精准采购,提高库存周转。

即时零售实现了零售的三重进化:消费者体验进化,门店进化,行业效率进化。

进化,势不可挡。

 

 

“价格战”再起,零售行业更迭加速

第三只眼看零售

 

目前,零售企业在价格上的内卷愈发显著。

去年年底,京东将低价战略列为未来三年最重要的战略,并于近期推出了“百亿补贴”。淘宝最新的五大战略中也提出了“价格力”。有供应商透露,抖音近期也在强调低价,要求供应商提供9.9元包邮商品。

在线下,大量折扣店出现,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传统商超则开始压缩成本,强调商品性价比。同时,减少甚至放弃“促销”活动,追求将低价做到常态化。种种迹象都在表明零售行业开启了新一轮的“价格战”。

多数情况下,消费者都会优先考虑性价比,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一定不会高价购买商品。因此,当直播电商、社区团购、折扣店等新业态以“价格破坏者”的身份出现,对于整个零售市场势必带来冲击,迫使原有企业做出应对举措。

而疫情之后低迷的经济大环境,让消费者对于未来的预期降低,控制消费支出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大众在购物时会更为理性,更多关注价格,不愿意再为商品自身价值之外的溢价买单。

因此,零售企业发力“比拼”价格顺理成章。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能否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极致性价比的商品,也成为现阶段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命题。值得关注的是,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这种竞争并非单纯追求便宜,而是满足消费者对于高性价比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包含采购、营运等在内的低成本运营体系。

对于企业而言,当问题回归到商品性价比、成本管控等问题上,竞争就成了真正“硬实力”的比拼,可谓“图穷匕见”。“伴随着低价格零售时代的到来,未来几年的创新业态也将层出不穷。相应地,现有企业也将面临大淘汰时代。”陈立平说道。

一、无法回避的价格竞争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价格竞争始终存在。主打品质面向中高端消费群体的京东将低价看作过去成功的重要武器,以及以后唯一的基础武器。将低价做到极致的拼多多也不会忽视直播电商带来的冲击。而从传统电商到社区团购、直播电商、折扣店,不断出现的新业态正是凭借着价格优势打开市场,切分传统商超的市场份额。

但在今天,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则呈现了不同的特征。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零售企业保持价格优势的重要性以及难度都大幅提升。

从消费需求看,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关注价格要素。《第三只眼看零售》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接近1/3的消费者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仅7.58%的消费者计划在2023年增加消费支出。出于控制预算的考量,消费者势必在购物时追求更低的价格。

有实体零售企业负责人表示,消费者的消费心态趋于保守,冲动消费和非刚需消费减少。即便面对满减、满赠活动,也不愿意再凑单消费,先在不同渠道间进行比价再购买也成了大众购物时的常规动作。因此,是否具备价格优势成为商家能够留住顾客的关键。

也正因如此,电商平台开始“内卷”价格。举例来说,百亿补贴外,京东推出了“买贵双倍赔”活动,承诺在平台上购买带有此标识的产品实付价格如果高于拼多多百亿补贴、天猫等平台,可以申请双倍价差赔偿。

“抖音直播在价格上已经卷到中间商没法再干了。即便能够跳过中间环节,直接触达消费者,工厂现在的利润也相当微薄。”有供应商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即便如此,抖音仍在强调低价优势,近期要求供应商提供9.9元包邮商品就是证明。

近期的财报电话会上,针对近期平台间的价格竞争问题,拼多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磊表示,“拼多多将勇敢面对竞争,甚至某些时候出现的(竞争)异化。”

尽管,这是电商平台之间的博弈,但实体零售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无法置身事外。在市场接近饱和的当下,过高的定价就是为竞争对手提供了抢夺市场的机会。

“我在超市买的哈红肠价格是49元,但抖音上只卖29元。这会让消费者质疑超市到底是如何定价的。”陈立平说道。此外,近年来兴起的各类折扣店对于传统零售企业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传统商超的困境在于现有的运营体系下,在与线上渠道、折扣店的竞争中基本不具备价格优势。这些渠道还要追求更低价时,传统商超处境会更艰难。

在多位从业者看来,过去三年,疫情期间消费者在购物时受到了一定限制,有些时候只能依靠线下超市购买日常所需的商品。因此,企业并未处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价格对于销售的影响并未真实展现出来。而随着疫情的结束,实体零售企业将面临一场以价格竞争为起点的激烈战斗。

二、回归“硬实力”比拼

一个需要关注的事实是,目前消费者对于价格的看重,并不代表大众降低了对于商品品质的要求。相反不少从业者更多感受到了消费正在升级。“现在一些低线城市的超市会销售SK-Ⅱ、兰蔻等高端护肤品,这在以前是不会出现的情况。”云南一商超负责人说道。

结合来看,零售行业此轮竞争的核心并不在于无底线的价格比拼,而是商品性价比的打造。目前来看,这一点在零售行业已经达成了共识。《晚点LatePost》报道,淘宝今年提出的价格力战略将聚焦于提升商品性价比。而《第三只眼看零售》采访的多家零售企业在谈及未来规划时,都提到了高商品性价比的打造。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不少零售企业在放弃原有的促销机制,将低价做到常态化。青海一家亲将原本几乎每周都有的促销减少到一年只剩三次。有企业取消了门店各类促销活动,甚至砍掉了营销部门。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重心开始回归到了商品本身上。“一个简单的道理,商品便宜后不能吸引顾客购买,只能说明价格还不够低。”有零售从业者说道。

在陈立平看来,这一变化是零售行业的必经之路,即行业进入新一轮低价格零售时代。具体来说,就是商家建立一套低成本经营模式,压缩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极致性价比的商品。盈利则是通过“薄利多销”实现。行业竞争回归到“硬实力”上。

现实情况是,得益于市场红利,过去多年传统商超“躺着”赚钱,缺乏对于卖场主导以及必要的经营能力。但其今天的竞争对手则完全不同,它们正在最大限度地压缩商品供应环节的成本。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目前抖音多数商品能够实现从工厂直达消费者。但其低价不仅来自减少中间环节带来的成本控制,还有对于工厂利润空间的压缩。

“现在厂家在抖音赚钱都是几分几毛抠出来的,可能利润只有10%左右,因此同样商品,价格能够比线下低一半。部分主播的选品团队,比供应商还要懂生产环节。他们甚至了解原料的价格,知道商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成本,并以此来推算定价是否合理。而这对于传统商超企业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一位熟悉抖音电商业务的人士说道。

资深零售人王琦也表示,传统商超企业并没有更多地关注供应链环节可供压缩的成本。“由于国内种植成本太高,日本的零售企业可能会将在其他国家地区种植水果生产果汁,再运回到国内销售。”他说道。

事实上,已经有商超证明了企业压缩成本具备空间。青海一家亲通过调整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在毛利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商品售价降低了10%。云南某区域零售企业通过基地直采、大单品现金采购等方式将企业毛利提升了2%3%。此外,也有零售企业在想办法减少房租、关闭冷冻库以降低成本。

另一个契机在于,消费者对于产品性价比的重视,使得品牌吸引力有所下降。消费需求加上国内发达的制造业,使得白牌商品开始崛起,这也为零售业的低价提供了基础。未来自有品牌的布局,与全球供应采购体系的建立,都将成为低价格零售的发展的重要一环。

当前,传统商超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刻。传统电商、社区团购、直播电商以及陆续出现的零食折扣店,社区生鲜折扣店等都在抢占传统商超原有的市场。

陈立平认为,围绕低价格零售,未来几年国内零售业中将会有大量创新企业出现。依据在于,此前日本、美国等国家,在经济低迷时期都诞生了大量的创新企业,如优衣库、大创百元店等。而当前,国内在超市之外的其他行业已经有主打低价的零售企业诞生。例如,服装品牌希音、零售折扣品牌零售很忙等。

相应地,不能适应当前的消费需求,在这一轮的价格竞争中保持优势,那么势必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过去凭借运气赚到的钱,也会凭借实力亏掉。”王琦说道。

七大数据维度解密上海仓储会员超市

Mall星人

 

仓储会员超市并非新生事物,但近四五年来,其热度大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在上海,仓储会员超市赛道更是群雄逐鹿。

310日,Costco开市客上海浦东店进入试营业,此次亮相的浦东店,是开市客全球第849家门店,也是中国大陆第3家、上海第2家门店,开业前两周会员数量已超8万人,超过同期的闵行店。

今年1月,位于普陀的LOVE@大都会主力店之一盒马X会员店先行开业。中海环宇城MAX也于近期官宣其主力店山姆会员店将在二季度开业,这也将是上海第5家山姆会员商店。

一季度尚未完结,上海已迎来两大仓储会员超市开业,特别是Costco开市客浦东店,线上线下都是热门话题。本文将从七大数据维度解析仓储会员超市在上海的真实走势和未来趋势。

一、热度不减,三十年魔都仓储会员超市图鉴

上海是大型仓储会员超市在内地试水的首选,集齐了Costco开市客、山姆会员商店、盒马X会员店、麦德龙会员店、家乐福会员店等多个代表性品牌以及多家首店。除了Costco开市客大陆首店、盒马X会员店中国首店,山姆在外高桥开出了全球最大门店同时也是山姆中国旗舰店。

视野从上海延伸到全国的话,早在1997年,与Costco颇有渊源(1993年美国价格俱乐部与Costco合并)的PRICEMART普尔斯马特,便由诺衡集团获得中国经营权在北京开出中国首店,此后更在北京、成都、昆明、重庆、天津等城市陆续开出10多家门店。但市场彼时并不买账,2004年,PRICEMART普尔斯马特退出中国市场;2003年,荷兰Makro万客隆(和德国麦德龙是家族式的兄弟公司)退出广东市场(1996年在广州开出中国首店),陆续被改造为易初莲花大卖场;2007年,万客隆华北市场(1997年在北京开出华北首店)被韩国乐天收购转型为大卖场;2019年,德国麦德龙(1996年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的中国公司股权被物美集团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仓储式会员店在上海并非新生事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水土不服边缘业态到如今超市主流。30年前,上海就开始了大超市之路,广客隆、大家乐、商务中心以及上海IMM(由日本八佰伴模仿美国PriceClub打造,199512月开业),成为仓储式超市先锋。GMS大卖场(General Merchandise Store,大型综合超市,也被称为大卖场)和仓储型会员超市的对决,以更适应当时住房、交通工具实际情况的GMS大卖场(家乐福、乐购、好又多、世纪联华、吉买胜等)取胜告一段落,广客隆、商务中心等本土品牌停业,大润发、易初莲花的首店由仓储型转型GMS并获得快速成长,但30年后的今天,大超市模式的天平彻底转向了仓储会员店。

1996年,麦德龙在上海开出其中国第一家仓储式卖场,这家门店更是连续多年位于上海商超年营业额TOP榜单。但麦德龙最初采取“现购自运”,仅对B端开放,在发展中逐步对C端免费开放,202211月,经营模式持续迭代,其首家付费会员制门店,在宝山日月光中心地下一层开门迎客。麦德龙中国副首席执行官陈志宇在媒体采访中曾透露拟将中国市场所有门店改造为会员店即宝山店模式,值得期待。

2010年,沃尔玛旗下高端会员商店业态——山姆会员商店在浦东高科西路开出上海首店(中国内地首店位于深圳,也是亚洲首店)。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快速崛起,仓储式会员店在多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96月山姆会员商店在青浦赵巷开出上海第二家门店,同年8Costco开市客中国内地首店在闵行正式开业。

Costco开市客的开业引爆了中国仓储会员超市市场,不少本土零售企业纷纷开始试水,家乐福、麦德龙等零售巨头朝着仓储式会员店的方向转型。2020年国庆,盒马首家仓储式X会员店落地上海,而后进入快速扩张,目前上海已有6家盒马X会员店。

与此同时,永辉民生仓储店(宝山通河红太阳广场、松江云间新天地、浦东祝桥天和广场),家乐福同样多家门店转型会员店(长宁龙之梦、浦东成山路、青浦富绅、南翔太茂商业广场、万里),但仓储会员店并不容易经营,农工商桃浦首家红利会员店2011年开业其后并无新店开出。

此外,20219月北京华联综超(BHG)首家仓储式会员店进驻兰州杉杉奥特莱斯广场;20215月,首家fudi会员商店在北京开业,这也是继盒马X会员店之后,又一家由本土零售企业所开设的仓储会员超市;202321日,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宣布旗下付费会员制商店M会员商店全国首店进驻扬州,并将于428日正式开业。

二、从大众点评数据,看热力度和布局逻辑

Mall星人”盘点了上海主要在营仓储会员超市包括Costco开市客、山姆会员商店、盒马X会员店等,以大众点评客单价为依据,选出了上海12家客单价最高的仓储会员超市,以其在大众点评各维度评分来解析上海仓储会员超市的热力度和分布规律。

大众点评最新的超市便利热门榜上前三名目前分别Costco开市客浦东店、山姆会员商店高科西路店、Costco开市客闵行店。

从区域分布来看,仓储会员超市对于店铺面积、层高以及停车等要求都较高,因此其选址很难集中在核心城区,通常更集中于土地选项更多、成本较低的非核心区域,浦东、宝山、闵行都吸引了2家以上门店入驻,其次为闵行、长宁、普陀,各有1家门店。若算上即将开业的山姆会员商店中海环宇城MAX店,普陀将有2家门店入驻。

在仓储会员超市加速拓店过程中,消费活力迸发的浦东成为多家会员店选址热门地。202010月,第一家盒马X会员店在森兰商都开业,这既是仓储式会员制赛道里的首个中国品牌,也是全球首个线上线下完全一体化的会员店。20219月,中国首家山姆旗舰店在外高桥开业,该店是山姆在国内运营的最大独栋建筑。浦东更是集齐了Costco开市客、山姆会员商店、盒马X会员店、家乐福会员店、永辉会员店等品牌,遥遥领先。

从大众点评评分来看,山姆会员商店外高桥旗舰店、高科西路店、青浦店三家门店得分4.6(满级5.0),为最高分;山姆目前在上海在营门店4家、筹开门店2家。其次为Costco开市客闵行店,得分4.5,浦东店由于新开不久还处于调整期,暂时评分为3.1。盒马X会员店东虹桥中心、森兰商都店分别得分4.5,其它门店得分3.8-4.2不等,森兰商都店为盒马X中国首店,东虹桥中心店为去年下半年新开,有此得分实属不易。

从客单价来看,Costco开市客最高,两家门店都在千元以上;其次为山姆会员商店,746-981元不等,客单价最高的外高桥旗舰店达981元;盒马X会员店客单价在578-670元不等,为第三档。

从产品评分来看,山姆会员商店外高桥旗舰店、高科西路店、青浦店三家门店最高,为4.8,其次为Costco开市客闵行店,盒马X会员店东虹桥中心店、森兰商都店。

从环境评分来看,依然是山姆会员商店外高桥旗舰店、高科西路店、青浦店三家门店和盒马X会员店东虹桥中心店最高,达4.7;其次为,盒马X会员店高青路店、森兰商都店,评分为4.6

从服务评分来看,山姆会员商店外高桥旗舰店最高,达4.7,其次为山姆会员商店高科西路店、青浦店、东虹桥中心店,评分为4.6

综合来看,山姆会员商店外高桥旗舰店不愧为山姆中国旗舰店也是全球最大门店。其无论是总体评分,还是环境、产品、服务单项评分都名列前茅,客单价也在同品牌门店之首,仅次于Costco开市客两家门店。山姆外高桥店建筑总体量约70,000㎡,包含国内单层面积最大的山姆店,以及涵盖餐饮、娱乐、生活及教育等领域的服务区域,并提供可容纳1100余个会员专享停车位的智能停车场。

三、Costco、山姆、盒马X上演三国杀,愈发激烈

仓储会员超市正在进入竞争的白热化阶段,上海市场也逐渐形成Costco开市客、山姆会员商店、盒马X会员店三国鼎立之势。从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普陀真如山姆会员商店、盒马X会员店相隔仅数百米;筹备中的盒马X会员店普陀桃浦店紧邻嘉定南翔,嘉定南翔今年还将开出山姆会员商店,农工商首家红利会员店也位于桃浦;山姆会员商店外高桥旗舰店与首家盒马X会员店森兰商都店距离也在5公里以内。三大王者的贴身肉搏战可谓愈发激烈。

Costco开市客:继2019在上海闵行开出内地首店后,今年3月开出上海第二家浦东康桥店,宝山罗店等新店也在积极筹划中。在《2023年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要点》中,宝山提出加快推动淞南山姆会员店、罗店开市客等项目落地。

山姆会员商店:2021年、2022年分别在上海开出外高桥旗舰店及由沃尔玛转型的宝山上大城市店(全国首家城市店),今年内中海环宇城MAX主力店山姆真如店和总体量3.3万㎡嘉定首家山姆南翔店也将陆续迎客。到年末,沪上山姆门店总数达到6家,并继续筹建宝山淞南等新店。

盒马X会员店:2020年国庆在上海外高桥森兰商都开出全国首店,2021年夏和年末分别开出闵行红点城店和宝山大场店,2022年初和年末分别开出浦东高青和东虹桥中心2家门店。今年年初上海第六家盒马X真如店开幕,位于礼尚路50Love@大都会,面积超过16000㎡,这也是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核心商业区率先开业的首家商圈主力店。未来筹划中的新店包括普陀桃浦(紧邻嘉定南翔)等,这家门店位于阿里巴巴集团建造中的上海地区最大仓储物流基地(集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物流、加工为一体的数字农业中心),也是全国首个数字农产品仓储基地、展示基地。

四、从网点分布数据解析选址逻辑

整体来看,会员店布局皆在内环以外,但正由以往外环外为主向中外环乃至内中环靠拢。随着仓储会员超市的快速扩张,市区大型生活社区周边的商业项目也开始引入其作为主力店,其选址布局逻辑也从以前的郊区为主变得更加多元。

从区域分布来看,浦东、宝山、普陀三区成为仓储会员超市贴身热战的热门区域,其中浦东新区、宝山区更是集齐了四大头部会员店品牌;其次为闵行区,集齐了三大品牌3家门店,其中Costco开市客闵行店也是内地首店;再次为嘉定、青浦,各拥有2家门店。而未来静安、黄浦、长宁、徐汇等核心城区将鲜少有场地可容纳物业硬件要求单层面积大、楼层高、负荷承载大、停车位多的仓储会员店,而南部非核心区域的松江、金山、奉贤谁能率先实现突破,“Mall星人”也极为期待。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仓储式超市之一,麦德龙中国副首席执行官陈志宇表示,未来目标是把所有的麦德龙升级成会员店,更好地满足一二三线城市里面中产家庭的消费需求。百安居与麦德龙现同属物美旗下,部分百安居(如黄兴、沪太、闸北店)未来是否会改为麦德龙值得关注。

与此同时,永辉民生仓储店(宝山通河红太阳广场、松江云间新天地、浦东祝桥天和广场),家乐福同样多家门店转型会员店(长宁龙之梦、浦东成山路、青浦富绅、南翔太茂商业广场、万里)。而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即将推出的M会员商店以及主要在北京市场发展的本土仓储会员店代表之一fudi会员店、BHG华联会员店未来是否加入上海市场的角逐,Mall星人也保持关注。

仓储会员制超市扩张混战,上海的小资和中产数量是否会不足以支撑其发展,导致仓储会员制超市重蹈GMS大卖场覆辙,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五、20多年来上海商超TOP7店王的变化趋势

1998年,上海超市大卖场年营业额TOP7分别是麦德龙普陀真北店、麦德龙闵行顾戴店、家乐福虹口曲阳店、易初莲花杨高南路店、家乐福武宁店、易买得虹口曲阳店、JUSCO佳世客不夜城店。麦德龙、家乐福各占2家,易初莲花易买得佳世客各1家。

10年前,上海超市大卖场年营业额TOP7分别是欧尚中原店(现大润发)、大润发黄兴店、大润发松江店、大润发春申店、家乐福古北店、山姆会员商店高科西路店、欧尚长阳店(现大润发)。大润发(欧尚)垄断5席,山姆、家乐福各1家。

2023年,按销售额走势看,前七位全由GMS大卖场模式转为仓储式会员店,分别是Costco开市客闵行店、Costco开市客浦东店、山姆高科西路店、山姆外高桥旗舰店、山姆青浦店、盒马X森兰商都店,山姆宝山上大店与大润发中原店(原欧尚)或有望并列第七。此外,今年一季度刚开业的盒马X会员店真如店,以及将与今年二季度开幕的山姆真如店如果走势喜人,凭借门店规模优势,同样有望加入上海超市TOP7店王的竞争。

冠军Costco开市客闵行店自开业起各方面业绩保持在亚洲门店前五、世界门店前十,今年春节两周,业绩达到了全球第一。据新零售专家鲍跃忠提供的数据,在2020年,Costco上海店单店(闵行店)年销售额就达到了24亿人民币。盒马CEO侯毅在接受36氪采访时透露,盒马X会员店首店(森兰商都店)在两个月内实现盈利,客单价为1000元,日营收最高超千万元,平均200多万,年销售额接近10亿。

纵观20多年来上海商超年营业额TOP7门店的变化,营业额最高的TOP7店王始终被外资/台资牢牢掌控。随着阿里巴巴于2020年完成收购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72%的绝对控股,如今上海TOP7超市店王有了其旗下大润发、盒马X会员店2家门店的身影,也意味着本土零售商开始崛起。

20多年前以家乐福为首的大型跨国连锁超市主导市场,10年前台资零售商大润发风光无限,排名靠前。而如今,虽然从市占率和门店数量来看,仓储会员超市与传统超市大卖场仍有差距,但头部市场已由仓储会员超市主导。而此前入围的欧尚(2021年欧尚门店全部更名大润发)、乐购(现为华润万家)等品牌已陆续被收购,家乐福在被苏宁收购后虽品牌得以保留,也迎来了多处关店调整。

 

 

中国的折扣店是否有机会复制日本的辉煌?

丫丫港股圈

 

疫情的三年,国内这样的生意热度很高,许多人加入了折扣行列。类似本来打算倒闭的店,清仓促销,反而活了下来,然后发现生意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随着疫情的结束,这些性价比生意会消失吗,还是继续发展繁荣呢?

一、折扣店的崛起

性价比生意作为一种战略型的生意打法,我们可以统称为折扣店。早期的折扣店,其实是单纯销售低价商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低价里也要有质量,现在已经是指在市场中以低价格销售为基本战略的零售业态的总称,成为一种业态类别。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时期,折扣店的形态都有所不同。

折扣店历史悠久,最早诞生于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从1962年起进入快速成长期。在其他零售业态发展已臻成熟的格局下,折扣店能够在市场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并获得长足的发展,这说明其低价的生存利基是有其优越性的。

美国最著名的折扣店之一就是沃尔玛(Wal-Mart),它由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于1962年创立,并在之后几十年内迅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采用了大规模采购、高效物流、低价策略等手段来吸引消费者,并不断创新和改进其服务和产品。“天天平价、始终如一”是它最经典的口号。

在欧美,广义的折扣连锁业态包括Target这样的综合性折扣商超(discount superstores)、Costco这样的仓储会员店(warehouse clubs)、Home DepotRoss等“品类杀手”(category killers)、以AldiTrader Joes为代表的折扣杂货店(discount groceries)以及社区一元店(dollar stores)。

当然还有日本,日本是一个折扣店大国,其折扣店业态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90年代后大发展。并向世界尤其是中国输出了众多的品牌。

日本的折扣店也有自己的形态,它们中小零售大幅减少,大型连锁存活,连锁便利店兴盛。背后原因可能在于日本的单身人群逐渐变为核心的消费群体,同时也有逐渐极端的阶级分化和固化。

2010年以前,日本年收入600万日元以下的中低阶级消费者占人口比重超过80%。中产阶级大量减少,收入阶层向低层和高层移动,国民收入两极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所以日本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零售模式,比如简小精悍的便利店如7-11便利店(Seven&I Holdings)、全家(FamilyMart),廉价药品及日用品零售的药妆店折扣店,如Matsumoto Kiyoshi(松本清)COSMOS PHARMACEUTICAL Corp(科摩思 )、Pan Pacific International Holdings Corp(唐吉坷德连锁折扣店)等。

日本的百元店至今都非常火热,规模约有一万亿日元,其中Daiso(大创)、SeriaCandoWatts“四大金刚”,合计的市场规模超过5500亿日元。

其他知名的还有优衣库、无印良品 ,高性价比家具nitori控股(宜得利),平价眼镜零售商Jins 等偏独立品类的折扣店。

二、折扣店生意的本质

最近有个热搜“脱去孔乙己的长衫”,说的是很多寒窗苦读多年的人在大城市混的一般,放不下读书多年的架子去找个普通的工作。他们大多不想被别人看起来很落魄,总需要包装一下自己,过个好生活。但个别人已经受够了这样的精致的伪装,不仅赚得少,还花的多。

没有人不想过得好,但是假装过的好真的太累了。折扣店可能给了众多普通人最后的体面,而这个世界普通人占大部分。普通人也要在社会上混,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常消费能买到一些物美价廉的东西是最好。所以这类生意可能永远不缺需求,但容易有竞争。而这种竞争比较简单粗暴,先比拼成本再比拼品质。

马尔克姆·麦克内尔有一个“零售轮转理论”。“零售轮转理论”指出,一种革命性地业态进入一个市场,总是以低成本、低价格的策略进入的,然后引起模仿者的跟进,产生竞争。后继者的竞争使得初创者不得不寻求差异化。初创者的差异化要么是追求规模,要么是提升服务。结果会导致初创者的成本不断扩大,成本上升后又遭受新的低价格业态的进入。这是零售竞争存在的内在基本规律之一。

 “零售轮转理论”揭示了当不断有新的竞争时,领先者如何去平衡低成本与服务,低价格与质量间的矛盾,这对折扣店制定战略非常重要。因为折扣店业态的主要经营特征不是短时间低价格销售或通过暂时打折降价促销商品,而是为了满足顾客的购买价值,满足顾客的对性价比的需求,可持续性地提供顾客所需的低价格产品。

折扣店生意的本质是利用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来实现低价销售,并通过提供物有所值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和留住消费者。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供应链生意。在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的同时还要获取利润其实非常不容易,能够持续保持自己性价比竞争力的企业一定都在供应链上下足了功夫。

优秀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反映在财务指标上是较高的周转能力。这些公司通过全球采购、物流系统、运营系统、提前付款等措施节省成本,虽然产品已经非常便宜,但还是能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同时再聪明地提供了略有设计感的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消费体验,为消费者“增加一点附加值”,几乎完美迎合了中低阶层对消费结果超预期的需求。

如果企业还想更进一步,那么能在经营过程中,在性价比价格带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构筑起品牌,就可以提高利润水平和ROE。品牌相比纯低价是一个更强的护城河。

三、中国式折扣店

中国虽然经济快速发展,但国内至今依旧拥有众多的低收入群体。并且大群体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结构或许会相对固化。从海外性价比品牌的发展逻辑来看,国内的相应的发展机会更大。

折扣店在中国的流通发展过程中不是新兴事物,但中国的市场和海外市场又有些不同。

1、中国人口众多,同时勤奋努力,无论什么赛道竞争都是相当激烈。每条细分格局都分散也激烈。但也因为市场够大,可能容纳众多品牌的存活。

2、中国的电商水平更高,并且从消费习惯上,中国的用户很倾向于线上购物,电商的整体体验较为完善,并还在进一步提升配送效率。

3、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需求也业态也有所不同。同时低线城市的中产阶级逐渐崛起。

表现在国内的折扣店,由于区域差别,形式上百花齐放。海外的折扣连锁品类在国内都有相应或者类似的品牌。但其实中国最大最卷的折扣店是电商巨头们。

电商可以快速集中全国的购买力上规模,可以将它们视为一个巨大的综合折扣店。拼多多有很多白牌产品,又搞百亿补贴,在低产性价比与中产性价比都有不错的竞争力;京东3月也正式上线百亿补贴,并且声称买贵赔双倍,直接肉搏;淘宝、抖音通过直播,将一些白牌玩家绑定主播,形成一定的类品牌产品;美团强大的即时配送网络,多花不了多少钱就能在家等货,已经能抢超市的生意;尾货之类的还有唯品会等。

面对中国的电商巨头们,如果想做一些大的零售生意,或许很难取得优势。像日本最大的折扣店堂吉诃德出海多年,但至今也没有在中国内地开店。唐吉诃德曾将其核心价值观总结为几个字母:“CVD+A”,分别代表便利(CVConvinence)、“折扣”(DDiscount),以及娱乐性(AAmusemeng),也就是类似淘宝藏的乐趣。

而如今的中国零售市场上,以唐吉诃德的核心价值“CVD+A”来衡量,既有电商巨头为消费者提供海量SKU的商品、有竞争力的折扣价格以及便利的物流配送,唐吉诃德最擅长的高毛利的非食品品类的销售,在中国已经基本被线上电商所替代。所谓的“探宝体验”也部分被直播电商、兴趣电商等层出不穷的新鲜玩法所挤压。

如果问中国能否复制日本折扣店的辉煌,其实中国已经以自己的形式也出现了特色折扣店。并且它们也都开始向海外输出自己的模式,淘宝、京东、拼多多的TemuTikTokShein等。在数字化、智能化等渗透下还能继续提升效率。

不过电商的天然劣势在于,即使解决了“多、好、省”的需求、也难以解决“快”的需求。即使是美团最快也要半小时,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冲动性、即时性、体验性需求。

一方面现在国内线上流量红利逐渐见顶,高企的营销费用已经给品牌产生沉重负担,另一方面实体店“所见即所得”,消费者仍然需要通过线下门店体验产品、享受服务、满足社交需求,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逛店”中得到正反馈循环,转化率高达30%~50%,线下门店仍然是折扣店的重要形态。

2021年,我国人均GDP12,55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对标欧美、日本等成熟市场的零售业发展史,“品类杀手”、“一元店”等业态正是在这个时期繁荣发展。类似“名创优品”经长时间沉淀,算是跑了出来。

另外一些细分的品类的折扣店例如美妆、零食类在近两年有较高的热度,并且能够下沉到社区和小镇,较为符合国内的环境。如果能够做好品类挑选和供应链的工作,细分品类折扣店在环境变化趋势下,或许有机会跑出一个较大的市场。

 

 

 

赵英明:如何在零售业态变迁中不断提升竞争力?

长江商学院EE

 

1992年入行至今,赵英明历经了31年的卖货生涯。2017年一个偶然的契机,赵英明与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一起进入京东,筹建了京东的战略部。在京东任职的四年间,赵英明一直在思考:零售是否有意义?一方是供给端,一方是需求端,本可以直接建立联系,为何还需要通过零售在二者之间徒增一个环节呢?

带着这样一种想法,深耕零售行业多年的赵英明便开始整理总结这些年零售业态发生的变化。作为行业先锋人物,赵英明通过自己对人、对货、对场的理解,将零售业态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商业有着更清晰的认知。

一、零售的本质:传递信息、建立信任、提高效率

从事零售行业30余年,在这30年中,赵英明基本上只做了3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传递信息。十五年前,有一位零售行业从业者找到赵英明,表示自己想将Michael Kors这个品牌引入中国市场,而当时赵英明对这个品牌一无所知。为了了解Michael Kors的真实情况,赵英明亲自赶赴巴黎,实地考察了Michael Kors的所有店铺及其三条产品线,并研究了该品牌独立门店的运营方式。当时高奢产品和中国产品之间正好有一个空白期,而轻奢品刚刚出现,赵英明认为Michael Kors完全有机会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作为一个信息的扮演者,赵英明一直带着自己的眼睛,想着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在全世界各地挑选有趣的产品,将其带入中国市场。

第二件事情是建立信任。成都王府井于19991230日开业,赵英明在担任该店总经理的14年间,将营业额从3亿多做到了34.8亿。在当时,成都王府井已成为成都的标杆企业,众多品牌纷纷加入其中,即使消费者对那些品牌一无所知,但由于成都王府井的背书,这些品牌仍然实现了比较好的业绩水平。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赵英明带领成都王府井几十年如一日,深耕与顾客的每一项服务的表现。在零售行业,所有工作内容归结于一点,就是想办法满足各种顾客的需求,与其建立信任感。

第三件事是提高效率。场地或者渠道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便是提高了人与货的匹配效率。其实每一场营销活动,尤其是大厂或者大渠道端的营销活动,都会推动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

以阿里为例,当阿里巴巴定义了“双十一”作为一个大型的促销活动节点时,临近这一活动时间,供给端会不断备货,需求端则在等待购买。到了“双十一”当天,两端迅速达成交易,当这一行为产生的时候,供给端的成本其实在不断下降。因为原本供给端准备的货物可能要用一年的时间卖掉,但当一个特别大的需求节点出现时,货物便可以迅速卖出,远不需要占用长时间的资金与仓库场地。这样一来,供给端成本降低,商品会卖得更便宜,需求端就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来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体验感就会提高,人货匹配的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

其实天下所有的生意,都是在寻找这一匹配关系,谁善于匹配,谁就能把生意做得很好。

再如疫情期间被封闭的上海。所有被关在家里的人都需要生活必需品,于是就出现了团长,场地则构建在诸如群接龙、快团团这些小程序中,在这一过程中,团长传递了信息,同时建立了与居民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团长提高了居民与物资匹配的效率。

这次的社区团购与以往人们使用的社区团购,甚至与以往接触到的所有渠道都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以往出现的渠道都是由供给端发起,而上海的这次社区团购则是由需求端发起。上海疫情中所推出的这种以社区为基础进行购买的团体,其核心变化是由需求端的变化所引发的。这也揭示了今天渠道发生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即供给端逐渐将让渡的权利交给了需求端。

当今社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供大于求的时代,当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人的需求时,需求端就开始做主了。

二、线下4种渠道方式的演变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将渠道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为线下的集市、商业街区、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以及线上的平台电商和私域流量池运营。

集市表现为史前时期人类的聚集交易,因此只要有人货转换需求的出现,集市业态就展现出来。毫无疑问,集市业态提高了当时的商品周转效率,帮助当时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快速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长久发展下来,集市业态的效率就会变低。另外,由于集市摆摊的不确定性,需求者也很难因为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准确寻找到当初的供给者。

商业街区是人流聚集的一个主要场所,其特征十分显著,具体表现为同一类商品都出现在同一条街市上,以货物集合的方式提高了商品交易效率,比如汽配一条街、服装一条街等等。这种业态出现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为购买目的性比较明确的顾客提高选购效率。

商业街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由于社会无法满足效率增长的需求,百货商店应运而生。这时,空间的叠加效率进一步提高。

百货商店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状态上的演化。根据所售卖商品的品类差异,可以将百货商店划分为家电专卖店、书店、药店等;针对潮流人群、高端人群、前卫人群等不同的人群特性,也各自有不同的商品界定;根据空间区位的不同,百货商店可能还会细化为便利店、超市会员店等等。

度过百货时代,购物中心时代进入大众生活。购物中心是多种零售区域、服务设施集中在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区域内,向消费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商业集合体。这种商业集合体内通常包含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服务场所,业态涵盖大型综合超市、专业点、专卖店、饮食店、杂货店以及娱乐健身休闲场所等。

百货时代向购物中心时代的过渡,其本质及核心是人民群众从物质消费需求转向了精神消费需求,这也是二者根本定义之间的差异。

当今,我国已经出现了3种比较有趣的购物中心:城市中心超大型、地标型商业综合体、社区或区域的生活服务配套主体以及主题型商业。在目前阶段,主题型商业发展速度较快,未来发展趋势较好。

综合观察线下四个阶段的发展可以看出,四代零售业态在发展中存在着共存关系。从物系演化的大尺度上看:越原始简单的物态或物种质量分布越广,存在时间越长,衍存稳定性越高;反之,越高级复杂的物态或物种,其质量分布和存续时间均呈递减趋势,其变异速度也越来越快。

除共存关系之外,线下4条渠道的演化还呈现出了空间变化、趋势不变的特点,不同渠道所在的城市水平也有所差异,如商业街区大部分集中在五、六线城市,百货商店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而购物中心则集中聚集在了一、二线城市之中。

三、线上2种渠道的发展

2012年,由于电子商务大行其道,大量购物中心投入市场,传统百货店自身运营成本大幅上升,尤其是百货业生存空间被购物中心及商业综合体强力挤压,部分百货店因不堪重负选择了关闭。与外国购物中心由零售商主导开发不同,国内购物中心基本由地产商主导开发。由于购物中心具有商业地产的投资属性,可作为长期不动产持有,增值潜力巨大,因此购物中心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对于百货业而言,购物中心无疑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但二者对规模化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扩大营业面积、进行内部豪华装修的浅显层次上,未能着重关注区域消费人口、实际购买力、交通条件以及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等因素,只追求单体规模扩大,造成营业成本大幅上升,规模经济效益递减,从而中国商品销售产业链中一个新的销售渠道——线上平台电商出现在了大众面前。

以天猫、淘宝、京东为代表的平台电商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一方面以电子流代替了实物流,可以大量减少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其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使企业可以以相近的成本进入全球电子化市场,使得中小企业有可能拥有和大企业一样的信息资源,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线上平台电商发展之后,私域流量池运营也在网络媒介上兴起。私域流量池可以进行二次以上链接、触达、发售等市场营销活动的客户数据,主要代表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等。

四、渠道价值的底层核心逻辑

面对百货行业当前的挑战和发展方向,IBM认为未来百货会趋向成为全业态全渠道的零售商,商业发展的趋势会让全渠道成为主流,空间效率高的业态逐步取代空间效率低的业态。

线上渠道业的核心价值是在单位时间内提升人货匹配的效率,线下渠道业的核心价值则是在单位空间内提升人货匹配的效率。虽然二者核心价值有所不同,但却互为共存关系,且有相同的演化路径,趋势也没有变化。

铃木敏文曾说过:“现在是一个变化剧烈的时代,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所有焦点都放在适应变化上。但经营的原点,在于彻底地做好基本的工作,唯有确实做好基本工作,才有可能应对变化。如果企业一直无法如预期般成长的话,或许就该重新从‘彻底做好基本的工作’做起。”面对渠道形态地发展,企业要明白真正的对手其实不是同行,而是消费者的需求。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把追求绝对价值作为目标,独树一帜的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企业便可以将竞争对手的出现视作扩大市场的机会,只有持续创造价值,才能持续获取价值。